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些孩子感知善意的能力不如狗
 

在出外办讲座的时候,时常碰到有家长问,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看起来有教养的人。所谓教养,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素质,是对正义和公义的信仰,是对文化和品质的欣赏,是懂礼貌守规矩,是尊重长者同情弱者。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有感知别人善意的能力。  
如果说前几条都能通过长期培养而得到,惟独对别人善意能力的感知和回应,却是比较难的。因为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确定的孩子,很多时候,他们“不知好歹”的行为方式,会让人大伤脑筋。有的孩子,对别人善意的感知能力,甚至不如一条宠物小狗狗。小狗狗甚至从动作和神态中,就能感知到别人是想给自己喂食,还是想摸摸肚子玩,或者想袭击自己。这种能力,多数小猫小狗都具备,它们甚至能从人们看它的眼神中,分辨出是善意还是杀机,并决定停下来让他爱抚还是咆哮着跑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注重让她观察别人对她的态度,并做出合理的回应。比如,让她经常要干些力所能及的小小好事,在小区门口帮别人拉拉门,好让别人顺利通行;或在电梯里为后来几步十几步甚至更远的人按住开门键,为其留住电梯。每当别人感知到她的善意,向她点头微笑并说谢谢时,她就发自内心地高兴,小脸笑得跟朵花似的。如果对方没有察觉她的好心,她就会有失落感。而我在这时总会安慰她说:叔叔(阿姨)没有注意,没关系,下次他们会感受到的。
这样的善意不被感知的经历,是令人不愉快的,不独是小孩如此,大人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大人的不愉快,不会那么直爽和表面化。她的善意被别人忽视时的失落感,会感同身受地沉入记忆。记忆沉淀之后,会成为一种习惯,促使她在下一次自己亲身经历某事时,用一种本能去回应。
当下,被成年人们普遍指责和诟病的年轻人的毛病中,缺乏感知别人善意的能力,不识好歹或“好话孬话都听不出”之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与之相关联的,便是冷漠和缺少感恩之心,一些父母在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善意回馈时,难免会发出“把心肝掏给他吃了,他还嫌有猪毛味”之类的感叹。殊不知,让他们体会这种尴尬恶果的,恰是他们自幼缺少对孩子培养善意感知力的恶果。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扔人粪土,身溅臭渍。这些都是让人耳朵生茧的常识。西谚有云,欲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必怎样对待别人。但前提是,你须有能力分辨对方送你鲜花是善意的,扔你粪土是恶意的。这种直观的事例,多数人都能分辨,但隐藏在生活细节和言词中的善意,却是需要用心灵去感知的。
 
我的公众号:
有些孩子感知善意的能力不如狗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