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小侄女兰儿来成都,告诉我她的祖祖也即是妈妈的外婆于前几天去世了。这位享年92岁的老婆婆,是我生命中对我好的人,能发自内心地替我的所有“好”高兴,甚至能把我的不好,也溺爱性地看出些好来。上一次得到她的消息,还是她的孙女儿——我的发小姐姐为我传来的照片,她正在看我的新书,九十多岁了,没戴眼镜,一脸高兴的样子。我们还相约,下次回老家,找个时间去看她老人家。
 
人生中的许多事,就这么匆忙而无奈地成为定局。在我永远以为还有明天,而不断改变计划的时候,我以为永远会在那里等我的老婆婆,并没有等我。不是她不想,而是一颗突然爆破的血管瘤,阻止了她。
 
这样的遗憾,在我的记忆里还有许多:几年前,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去世了,而在他去世前一天的那个下午,我还在学校家属区门口看到过他,他当时正专注地盯着一桌麻将,我没好意思突兀地去打搅,想想未来见面也不是什么难事,不想那匆匆一别,竟成永诀。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都应该上前,和他说上几句话。
 
还有另外一位老兄弟尹鸿伟,他在《南风窗》工作时因一次采访与我相识并成为好友,他住昆明,我住成都,偶尔因公因私互动一下。前年我去昆明,他打电话,约我出来吃米线,当时我正在参加一个活动,加之自认为来日方长,于是错过了。不料那次之后,他查出绝症并很快离去。我在昆明错过了最后一次与他把酒言欢的机会,错过了他嫉恶如仇且妙语横生地讲述曝光贪官或在金三角迷路的故事。而我错过这一切,只是以为未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而最悲伤的,我放弃这个机会的原因,竟是一个至今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想不起来的所谓活动,那段时光,我坐在嘉宾席上,无聊地用茶水在桌上画兔子……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好兄弟金波,这位我在天涯社区上班时的同事,虽然年仅三十多岁,却是大伙公认的责任担当。那几年天涯社区最具胆识和冲击力的专题,大多与他这个负责内容的副总编有关。2015年初,我因一个剧本的事赴北京,他在微信上看到,留言说有空去坐坐。我知道,敦厚朴实的他,断不是客套。但因为行程太匆忙,加之不太想在寒冷的北京城给朋友和自己添麻烦,于是回了句“来日方长,后会有期”,谁料,三个月后,在下班途中,他倒在地铁车站,再也没起来……
 
这些不经意的错过,不想竟成为永远的遗憾。而随着这种遗憾的累积,我也渐渐能够理解以往不大能理解的一些老年人的奇怪行为,比如,我的老外婆,从七十多岁到她离世的八十三岁,她与每个晚辈的告别,都像是永别一般地庄重而依依不舍,总是搜肠刮肚地自认为最周全的交代和最美好的祝福都说完。当时,我们都把这种庄重,当成一种杞人忧天和多余。不料,在她去世那年,我却远在几百公里外的重庆,当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她身边时,她的身体已经僵硬冰凉。我没能见上她老人家最后一面,但她的嘱咐和告别,分明又在耳边回想。
 
因为不可再见,所以告别变得庄重。因为庄重,我们生命中原本并不显眼,甚至不起眼的细节与话语,变得闪亮生动。平凡枯燥的生活,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
 
一位老前辈,每晚临睡前都要亲吻妻子,并对她说“我爱你”。他说,我不敢保证老迈的我在明天早晨能够醒来,但我敢保证,这辈子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
 
这,应该是经历了多少“错过”的遗憾,最终产生的感悟啊!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