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整理房间的时候,一本老摄影集又跳到我的面前。那是我在德阳上班时一位老大哥游光辉前些年出版的一本书,曾嘱我写过一篇读感。他的摄影作品,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贴近乡土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东西,因为当年写读感时,也没费太大力气,现在看来,也还能说明当时我的心境,以及我一向坚持的某些东西。今天将它重新帖出来,向读者介绍一下我这位老大哥以及他的摄影作品。
 
游光辉纪实摄影集读感
 
40张熟悉的脸在封面上笑着,虽然是黑白的,但却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由眼睛到心灵的那一片阳光。从他们身后广袤原野上吹来的夹杂着稻香与炊烟的气息,是川西故乡的气息。
这是游光辉先生新出版的纪实摄影集《父老乡亲》给我的第一印象。此刻,在我那孤悬在城市上空的小小蜗居里,我的心,因一本小小的摄影集,而变得如鸟儿一般轻灵地飞翔起来。飞回到我那久违了的家乡。
所谓的久违,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概念。岁月已像一剂超强的清洗剂,将我的故土川西记忆,一点点地洗去。我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都已如晚秋时节飞入河流的树叶,在无声的波涛中,缓慢而又执著地远漾、消失。
我和我的乡人们,如同歌里唱着的那样,在得到了想要的之后,失去了拥有的。陷入到所有现代人都会遭遇到的失去家园的焦虑中。那些属于我的特有的故乡风情,正在被标准化、格式化,沦为一道道千篇一律的陌生风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失落感,我才更看重这本描绘川西风情的摄影集。作为一个资深新闻工作者,游光辉先生用15年时间,记录下了他所在的川西的发展变迁。与我的感时伤怀的小情绪不同,他选择了更积极阳光的心态,用朴实而平和的镜头,超低空贴近现实,用“为历史添补细节”的心态,一点一滴记录下发展变化中的家乡。使我们的后代儿孙们,能从这些进行着的影像记录中,找寻到他们脚下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变迁轨迹。
在那些鲜活生动的图像中,我们能看到父母出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们或读乡村幼儿园,或与鸡鸭为伴,或以木门为黑板写字,或放牛打猪草的往事。
我们能看到农民们以鸡鸭为银行、以牛为主要劳动力,以柴禾与蜂窝煤为燃料,以使君子为驱虫药,以卖摘耳根换油盐的艰辛生活概况。
 
我们能看到老郎中和他的中药铺,老戏迷和他的古老川戏,老茶客和他永远泡不白的三花茶、老理发师和他最后的廉价理发店。
 
我们能看到小镇的包子店以明星做店招的时尚努力,看到大篷歌舞团上的艳丽女郎对乡下青年的吸引,看到电视取代古树下的夜聊,看到时装店与裁缝铺不可逆转的擦肩而过……
 
唐师曾发明了一个概念:叫“语相”,即是说用一种具有说话能力的照片,来展现事物表象以下的东西。一个摄影者的语相能力,取决于他的思想境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析和领悟力,而在这几点,恰是光辉先生的强项。他以一个对故土的人与物有着深沉感情,并对历史发展和现实世界内在发展逻辑准确把握者的独到视角,以镜头为笔,勾画出一幅具有浓郁川西乡土风味,又具有宏大历史感和记录意义的风情画卷。而当我们在阅读和品味时,想起这本画册所记录的主要事物,基本都存在于与“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时,我们不能不对这本画册中记录的人与物的命运,以及游光辉先生为之付出的心力,备加珍惜。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