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一位网友在等红绿灯时随手抓拍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照片上一位皮肤黝黑、穿着条纹短袖和卡其色休闲裤的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行进在车流里。小姑娘坐在车后座上,前面车篮里放着粉色的书包。网友爆料:这是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送女儿上学的照片。

  此照片在网上曝光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夸詹云超廉洁奉公值得学习的有之,质疑其作秀者有之,有的人甚至愤愤然地叫骂起这是一种惺惺做态的伪崇高。而接下来,网络上开始扒芜湖市市长的人数和挂职人数超标,则更成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就像时下的许多正面报道一样,引起的社会情绪却是五味杂陈极其复杂的。相比而言,反对和责骂的声音,似乎比赞扬和认同的声音还要响亮些。有人甚至很困惑地叹息:明明这是一个价值指向非常明确的事件,怎么就变成了一个争议性很强的热点事件了?难道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差异,真的已扩大到这样的地步?

  一个副厅级干部用自行车送孩子读书,真的有那么值得惊奇震撼或怀疑的力量吗?这一事件引发的反响本身,细究起来还真有些意思。

  我们知道,所谓奇闻,大致是因为其稀少和不易见到而令人惊奇,比如,两只耳朵的兔子和三只耳朵的兔子,后者受关注的程度肯定更强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天中国有数以亿计的父亲用自行车送娃娃上学,而受关注并引起围观的只有詹云超一人一样。这是因为在众人的常识(或意料)中,这事的发生(或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因此,此事被当成奇闻传播,传播的后果,是更多的间接获得信息的人们因为所闻的信息与本人日常对社会的观感出入太大,而本能地产生质疑,并推论出一个自己认为还算靠谱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离事实真相的距离远远大于离人们对此事件的心理距离。

  那么,人们对此事件的真实心理距离是什么呢?是目前还处于艰难调控中的公车消费和私用问题;是很多人觉得正常化了而更多人觉得不正常的官员待遇等级观念;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以车的价格和号牌分辨尊贵与否的价值判别标准,在一个小孩子都知道分辨车标及其价格和坐者身价的时代,詹云超骑车送孩子上学,需要打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人不相信他有这个勇气和能力,而更愿意相信他是有明确表演目的,因为表演无须投入太多。

  人们对副市长骑车送孩子上学事件的解读,无论褒还是贬,都与詹云超直接关系不大。詹云超凭着自己的意愿所做的一件普通父亲都会做的平常事,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争议焦点,更不应该成为他未来行为的负担。倒是通过此事件反映的社会心态,包括公车消费与管理问题,公务员应该常葆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热点事件的是非判别标准及由此引发的舆情,是值得研究的。在这事上,无论支持詹云超并为之感动的,还是质疑和担忧他的,都有些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另一个道理,即:当民意并不能完全自由表达,民众自感处于弱势且心存焦虑的时候,政府或官员做的任何事情,无论对错,都不能得到理解和拥护。这并不是我的胡编,而是已被很多事实证明了的规律。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