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周人物·孟立联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成都市计生委办公室主任李琢微博事件,经查,实为李琢同僚孟立联假冒开通,造假者就坐在李琢办公室的左边。写微博的人虽然是冒充的,但所发126条微博中有不少内容都得到了证实。(据《南方周末》)

  在假冒微博中,“吐槽”官场生活,涉及大小官员26人,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地爆出了一些符合人们想象的“官场生态”,于是引起了关注和传播。这可能是冒名开微博者都想象不到的——民众对官场的某些流行做法的真实情绪,已超出了他的想象。当然,这也不排除他对这种情绪的激烈程度,有充分的认识,并打算小小地利用一把。

  孟立联这么持之以恒坚持假冒同僚名义开微博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最常规的解释,是同事之间相互嫉妒倾轧的结果。据报道,在2006年,冒名者孟立联曾担任成都市计生委办公室副主任,两年后,主持工作,但一直没“扶正”,并最终去了别的岗位。这个位置,与李琢后来担任的职务,是重合的。一个调任去“闲职”并常有怀才不遇心态的前任,对现任的爱恨情仇,不用说,大家恐怕是懂的。冒现任之名到网上吐槽批上级领导和同仁,其目的与后果是什么,也很清晰。

  另有解释,认为假冒者像其他在网上某些不公正现象的爆料人一样,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在与官场习气做斗争。他爆出的代写论文、两元午餐、包二奶、收礼金、赌博、请假不上班等事情,符合网络对机关某些事务的认知习惯。这可能也是引起围观狂潮的最主要原因。网上甚至很正面地将他看成了有正义感的深喉,认为他冒名发微博,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斗争策略”。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种在“闲职”上呆着的公务人员,百无聊赖中的一种恶搞和消遣行为,因为上班不好玩游戏,权当是在网络的世界里玩了一次“角色互换”。这种很萌的想法,大多数来自于年轻人,成年人特别是不上网的人们,不会把它理解得这么善意,也这么简单。

  还有包括同事间为好玩而开开玩笑之类的各种传说异彩纷呈,但不管多震撼多狗血,都无法取代由当事人本人直接说出动机,以及相关部门出来细细澄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谣言。所涉官员,哪些是躺着中枪,哪些是实至名归?但就有关部门传统的处理习惯和逻辑来看,可能没有人再出来澄清什么或发布什么了。

  这件事情所牵出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也许只有留待研究者去掰扯,每天都会有更新更奇更玄的新闻发生,人们也已习惯了这种虎头蛇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方式。只是,此微博为包括成都市计生委在内的很多官员造成的影响,只有留待时间去淡化了。只是,很多所谓成见,就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中,慢慢淤积起来的…… 

  ■ 当事人发言

  李琢:“假李琢”让我很受伤

  编者按:“真假李琢”事件当事人成都市计生委办公室主任李琢4月13日下午发布个人声明辟谣。转录如下:

  成都市计生委办公室主任李琢的个人声明

  昨天晚上,得知有人冒用我的名义在新浪微博发表造谣诽谤的言论,并且被广泛传播,今天又有不少各地的媒体记者要来采访我。我的电话从昨晚到现在一直没有停过,有采访的,有询问的,有好奇的。现在,我一听到电话声响起就觉得莫名烦躁。在此,我作如下一次性声明:

  作为一个快50岁的中年人,我平时很少上网,也从未用手机上过网,更不会使用微博,所有网络上的诽谤言论都不是我李琢所为!编造这些谣言的人,还有正在网络上不断扩散的谣言,不管你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现在已经给我的工作、生活、家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伤害。

  作为身处网络时代的一名普通人,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网络的威力,现在真的是身心俱疲。在这里,我想呼吁广大网友,希望大家一起抵制谣言,不要去传播议论这些谣言,因为你们传播一次就是对我和家人的一次伤害。

  我也想呼吁大家共同抵制这种利用网络捏造事实、恶意诽谤的行为,希望能够净化网络环境,严肃处理那些造谣诽谤的人,不要让这些谣言在网络上蔓延,给这个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 微博旁观

  @孟波:新一期南方周末刊登文章《假李琢的官场》。文章说,造假者就坐在李琢办公室的左边。写微博的人虽是冒充的,但126条微博却不完全是造谣,其中不少内容得到了证实。用假冒的身份发微博,隐藏了办公室政治的哪些秘密?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李琢”微博留下的疑问就不消失。

  @leehom滴微博:“成都计生委官员冒充同事微博晒贪腐。”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标题很好地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冒充”,一是“贪腐”。只怕有关部门最后会抓住“冒充”二字不放,对“贪腐”模糊处之。

  @红小股:假李琢的微博,据说是他隔壁的同事代笔的,揭发的情况可能是官员内讧的结果。但是,假李琢的微博对于政治和文学都是营养胶囊,对于反腐倡廉工作,有利有益。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