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河北一位母亲,为了儿子听自己的话去国企上班,三年中10次往返于河北与重庆之间,对儿子软缠硬磨,甚至以卖掉儿子在重庆的生活用品和到儿子的单位和女朋友家去闹的方式,逼孩子到国企业上班。但孩子对她的这份执著并不理解,反而拒绝接他的电话,并数次搬家,不再与她见面。(据《重庆晨报》)
  这是一个两代人因世界观与人生经历不同而发生认识分歧而导致的悲剧,它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都上演过,只是各种争执的背景不一样而已,其他的争执,有可能是因为就读的学校或专业,配偶的条件或其他选项。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两代人世界观不同而产生的选择差异,导致的各种的尴尬甚至悲伤的后果,比比皆是。我见过的最不堪的例子,是一对母女在商场中为选什么样的鞋而发生争执,女孩负气冲出商场门,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伤截肢。
  这对河北母子虽然还没有出现上述那种血淋淋的场面,但母子不相见的决绝,也是令人伤心的。对于这样一个悲剧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新闻跟帖中,年轻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对长辈们以爱的名义逼自己就范某件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反感。他们认为,通往满意结局的过程至少应该是愉快的,一件好事情,如果使用逼的方式来让当事人就范,它的“好”是可疑的。
  年轻人们的这种思考,通常是会受到上一辈的嘲笑。长辈们,会因为孩子们的不知天高地厚,而愤怒,恨不得元神出壳,钻进孩子们那不开窍的身躯,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他们所认为的正确选择,动机绝对是好的,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没有哪个爱儿女的父母,会为儿女选一条不堪的绝路。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动机,父母们的威逼,才显得义正词严,才显得理直气壮。由此甚至产生出一种奇怪的逻辑:我这是为了你好,你就得听我的!
  这无疑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绑架。年轻人们不能接受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种过程,低估甚至忽视了年轻人的判断能力,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引起小年轻人们愤怒的?他们长大了,最忌讳的,就是把他们当小孩子,代他们思考,代他们选择,并用强力,来使他们就范。从古到今,因这样的冲突而起的悲剧还少吗?而不幸的是,这位逼儿子回国企上班的母亲,恰恰不懂得这个道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母子反目,亲人成仇。而她除了抱怨孩子的不孝与不懂事之外,没有半点反思与追悔的意思。
  有人据此认为,这位将国企当成惟一正途的母亲是患了“国企强迫症”,诚然,国企,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确实有着千般的好处,但它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之地,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住惯了并且很享受这种失去自由但却衣食无忧生活的老鸟对天天梦想着往天外飞行而碰得头破血流的小鸟的不理解一样,产生认识分歧,是正常的,而硬要用强迫的方式来抹平因几十年岁月产生的认识差异,就会出问题。
  所以,放弃执著,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永远任由摆弄的布娃娃,尊重他的选择,放手吧!你无法代替他的人生,你无法替他承担属于他的喜怒哀乐。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