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阿Q成为世界级知名人士,未庄上下欢欣鼓舞。庄政府接连召开5天4夜会议,初步订下"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多种经营发展"的调子,一场"阿Q搭台,经济唱戏"的热闹景象在未庄轰轰烈烈地展开。

  除了庄长和几大班子的领导之外,最忙的可能就算赵太爷了。他老人家连夜用百年老墨将阿Q的名字写上赵氏族谱,并鼓励吴妈以未亡人的身份口诉报告文学《我与阿Q椿米的日子》,茂才公整理之后,觉得还不够刺激,没有卖点,决定改为《Q翁情史》,以十万火急的速度付梓出版。而钱太爷等几家望族,岂肯让这块肥肉被赵家独吞,于是请来诸多文史专家考证,专家们翻遍周易八卦和唐诗宋词,拈净了下巴上的胡子,终于得出结论,阿Q应该姓钱而不应姓赵,阿Q不叫阿Z便是活生生的明证,Q者,qian的缩写也。赵钱两家为阿Q的姓氏大动干戈,以至于最终对簿公堂。双方各耗家财无数,但均没有知难而退的意思。因为他们知道,以阿Q这个名字的无形价值,就是弄个家财散尽也值。

  就在赵钱两家的官司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另一场争端又开始了。针对吴妈的《Q翁情史》,静修庵的小尼姑撰文指出,吴妈的文章严重失实,阿Q一生只接触过一个女人,而且只是大拇指和第二指简短隽永地了那么捏了一下。吴妈现在跑出来大言不惭恬不知耻地写什么《Q翁情史》,是何等的荒唐和滑稽。小尼姑已向《未庄日报》的记者表示,将写一部30万字的自传体报告文学《难忘摸脸的那一瞬》,并不排除使用法律手段对付吴妈的侵权行为。与此同时,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和假洋鬼子的老婆也联袂出版了《阿Q梦中的女人们》,以"儿童不宜"的笔调,向人们讲诉了许多人们不知道或甚至根本没有发生过的秘闻。

  管土谷祠的老头最有生意头脑。他在第一时间将阿Q原本并不多的遗物摆在炕上,将土谷祠的牌子漆掉,写上"世界名人阿Q纪念馆",在门口拉上绳子,参观者每人收门票1元,后见生意不错,随行就市,改为2元。庄政府认为,用这种鸡零狗碎的经营方式经营阿Q这个世界名牌,委实有将鱼翅当粉条的感觉,于是决定筹资300万元,将土谷祠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10倍。此项目挪用的是教育基金,许多教师数月未领工资,但考虑到此举关乎未庄未来的发展,未有异常动静。

  静修庵阿Q偷萝卜的地方被圈了起来,Q翁当年亲尝的青萝卜,如今取名为"阿Q卜"而成为静修庵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售价不低于人参。阿Q当年喝酒的酒店,也匆忙挂出"老Q居"的招牌,黄酒依旧是那黄酒,茴香豆依旧是那茴香豆,只是价钱已今非昔比。镇上各店家见阿Q这个名字油水重,纷纷挂出Q字招牌,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正宗。搞得未庄无店不Q,无厂不Q。以至于最终有脑壳灵光者,抢先到专利局将Q字注册。岂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夜之间,遍地又出现阿O、阿口等招牌,防不胜防。后来,连"妈妈的"这句怪话,也堂然注册。这"妈妈的"原是未庄土话,但一经名人金口,则成为金字招牌。自此,妈妈的臭豆腐、妈妈的茶叶、妈妈的烧酒成为未庄的支柱产品,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之下,这些妈妈的产品以强劲的势头销往全国,在全国刮起一片妈妈的热潮。

  后来,听说假洋鬼子也要召开展览会,展览他那根沾过阿Q仙气的黄漆文明棍。而王胡小D等人,因为没有本钱,心中很多计划只有酒后想想,最终没有实现。对于他们来说,发不发财其实不重要,他们感到很失落,因为他们最亲密的战友阿Q成了名人之后,他们却依旧过着无名无利凄凉冷落的生活。要知道,在今天的未庄里,与阿Q有关的东西,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仅有王胡身上的虱子和小D头上新近长出的癞痢才是Q老最最嫡亲的真传。而老天爷也太他妈妈的不公平了!

  (选自曾颖微型小说集《借脸》)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