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官员财产公示被视为“反腐利器”,广东、江苏等地的试点工作引起极大关注。但一项有5604人参与的网络在线调查显示,90.81%网民对官员财产公示持不信任态度,理由是“灰色收入和转移性财产谁会公示”。一些官员灰色收入不可监控已成为百姓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主要担忧。一些官员灰色收入会把还在局部试点的财产公示制度逼进死胡同吗?(据《中国青年报》)
  
  反腐成为十八大之后媒体和公众热烈关注的话题,而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反腐利器,更是频率密集地出现在媒体和各级政府官员的发言中,有的人将此作为是否动真格的标志性动作。部分乐观者甚至想象出早些年新闻中看到的某些国家在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之后,楼房、汽车、股票、古董和孔雀大象等野生动物无人认领的喜剧场面在我们身边发生。一些媒体,已开始想当然地在YY官员公示制度出台在即“楼市价格应声而落”的欢喜场面。这些乐观的场面,与某些专家急火攻心似地大谈“公示财产侵犯官员隐私”和“为犯罪分子偷抢提供信息”等反对观点在网上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热闹的风景。
  
  但中国青年报披露的这一个调查结果,却给这热闹场面大大地降了一下温。这个调查结果显示,有九成(事实上是90.81%)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持不信任的态度,“不信任”比之于“不乐观”还更严重许多。细细研读这里面暗藏的心态,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从数万条新闻跟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持不信任态度最多的,是公众对制度的真实硬度没有底,这并不是说民众对国家的制度已完全失去了信心,而是他们对某些官员们钻政策漏洞的“变通”能力和当下政策中具有的太多的可钻漏洞充满了疑虑。这不怪老百姓变成“老不信”,此前有多少听起来铁骨铮铮,执行起来却不断变形走样的政策和法规,让大家信心受挫,这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修复的,而是需要真正够硬够密的措施和执行力才能一点点挽回的。在网上有一句受“顶”程度很高的话:“只有哪一天严格到价值500元的东西就必须申报,少报1万就是故意隐瞒,必须开除公务员队伍,我才信!”这句极有代表性的话,相信是很多“不信者”的心声。
  
  除了对执行严格度不够的担心之外,还有一大批人,对执行的技术难度,表示怀疑,而这种怀疑的焦点,就在灰色收入这一敏感地带。明眼人都知道,某些官员,如果要想过上现在他正在过的生活,就是预支十辈子的工资也未必能实现。但问题恰就在,这只需要小小的常识和稍稍的“明眼”就能看穿的问题,却被纪检和监督部门看不穿,还得劳烦网民们凭着香烟手表和皮带,去推测他们的清廉程度。这样的监督力度,又如何让民众充分信任?
  
  民众不信任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此前某些地方试点中的种种怪象——目前的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多是“官员在纸上填完了,组织部门密封起来,就锁到柜子里去了”。在不少专家眼中,“受理申报后不向社会公开”,是导致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始终未能发挥较大作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不公开不接受监督,甚至根本无法核实其所报数字的真实性,还叫什么公示嘛?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是不可能引起公众的认可甚至叫好的。而人们担心的是,这种流于形式的过场,被当成并取代了民众真心期待的官员财产公示。
  
  几年前,一项针对官员的调查显示,九成官员不看好甚至不赞成实行财产公示制度。这个九成不赞成与民众的九成不信任,恰好说明了当下廉政建设的难度。但不管有多难,这都是需要正视并跨越的一道坎。反腐的效果,民众的信心,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对怀疑的打破而得以重塑造。九成网民不信任,与其说是结论,还不如说是期待。他们在期待一个能击碎他们的“不信任”的答案,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乐见自己的这个判断,被不容辩驳的事实证明是错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