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对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调查,调查结果一个半月后仍未公布……从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到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一些地方舆情处置部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拖”字诀。其要义就是:友好地接待媒体,真诚地做好表面功夫,缓慢地做跟进工作,静待别的地方发生新的甚至更大的新闻事件,转移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人们将这种前半程喧嚣后半程沉默的新闻,称之为“烂尾新闻”,它是人民群众最不喜闻乐见的新闻。“烂尾新闻”对政府形象和媒体公信力的杀伤力,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存在已久,形成原因也十分复杂。笔者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也接触过许多“精于”办此类事情的“主事者”,虽然他们不是来自同一地方或部门,但却有一系列相近的行为特征。

  其一,是对事件影响的处理,永远大于对事件成因的处理。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新闻报道是镜子,而事件本身才是实物,但多数地方或部门的负责人,更愿意向“镜子”下手,似乎“镜子”消失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近乎于掩耳盗铃的荒唐的处置方式,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最简单处置方式。他们的逻辑是:只要媒体不报道,污染似乎就不存在,矿难似乎也不严重,塑化剂或别的添加剂,压根就不存在。这种捂盖子的方式,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其效果江河日下,已不敷所用。

  于是,就有了第二类方法,即锯箭疗法。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有关部门在遮盖不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要干的,就是把暴露在外的问题及时处理,“态度端正”地承认错误或道歉;而对于舆情产生的深层原因,不做分析与调查。短时期之内看,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而长远的贻害,却不在考虑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相同的惨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原因。在相同的地方跌倒N次,恰是因为对第一次跌倒,没有做真正的反思。

  对于“烂尾新闻”的“尾”,那些新闻当事人显然是更愿意忘掉的,他们没有继续往下查的动力和主观愿望。而公众有强烈的愿望知道答案,却没有知晓的能力。就如同被楼上邻居重重扔下的一只靴子吵醒,在焦急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的人一样,他们迫切地要知道,一个个与他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各类新闻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又将如何收尾?

  公众与新闻当事方,形成一个强烈的需求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媒体和上级有关部门给予继续关注。但是,在当下的机制中,这种继续关注往往是欠缺的——媒体是否继续关注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更是随意——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机制不系统,问责机制不健全。有关领导看到(报道)了,想抓一下,问题就好解决;上级有关部门没注意到,或者本来就与事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意就想捂盖,问题就搁在那里了,新闻当事方的“拖”字诀就“奏效”了。

    所以,要想热点事件不至于沦为“烂尾新闻”,不仅应该从健全舆论监督做起,更根本的,还得从完善监督体系、健全问责机制、严肃问责做起。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