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人民网一个旨在“帮助大家全面认识美国和美国人”的专栏栏目“无德无信美国人”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个专栏从3月至5月发表了3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一名纽约锁匠开两把锁要价近800美元、一家工资代发公司关闭了客户账户然后窃取资金,以及一名美联航工作人员因为机票超卖阻止乘客登机。此前基本上一直未受到关注,直到几家著名的中文媒体报道了这些文章后,网上出现了巨大的争议。

    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引发的争议,并不是美国人面子上抹不过,要向侮辱他们的中国媒体提抗议。相反,倒是许多中国人,在发表着情绪激烈的争论。而观点一如既往地分成了极端尖锐对立的两派——支持和叫好者认为,这是让国人认清外国人的真实面貌,让大家知道,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以纠正某些人盲目崇洋媚外的世风;而反对者则认为,媒体对国内的不和谐现象充耳不闻,却把目光伸到遥远的异国进行“异地监督”,而捡出的事例,又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个案,凭几个互不关联的个案,就推出一个经济排名世界第一,各项指标排名靠前,全球移民如过江之鲫的国度中两亿多人口“无德无信”的结论,确实是荒唐而滑稽的事情。就像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这又是一次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辩论。

    不知道党报的官网做这样一个专栏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让民众降低对美国及其民众的素质及友好度的降低,以减低对其的好感,进而达到对其国家和社会制度以及其信奉的普世价值观进行描黑呢?还是为了让国内的达官贵人们降低往美国移民的兴趣?或如当年冷战时期的少年报上开设的“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之类的宣传战栏目,将苏联、朝鲜、古巴等国的“好人好事”用红笔画得珠圆玉润,把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坏人坏事”用黑笔画得尖峭嶙峋,以达到意识形态战争的目的?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并不认为美国如反对者所说的那么坏,也不觉得如支持者所说的那么好。作为一个庞大且人口众多的国度,它同时存在着各种的“好”和“坏”,如果选择性地只看其中的一部分,都是不客观的。而凭着其中的一部分偏见,而得出结论,就更是不公允的。而用这种不公允的论据,去推出一个绝对化的论点,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难以让人服气的。这也就是执著于“支持”与“反对”的人们彼此无法说服对方的原因。如同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坚决说大象长得像筒子,无法更改;而摸到尾巴的,则坚决认为大象长得像鞭子。双方即使打烂脑袋,也争不出个结果来。

    有人忍不住提出一个问题,即“老美是怎么看这个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一向喜欢热闹的美国媒体,没有代表读者和美国大众发表“不高兴”的社论,也没有美国留学生,出来联名抗议受到了“歧视”,这个崇尚个体的国度的人们,似乎把个案和群体,分得很清楚。比如,针对专栏所指的美国的种种不好的事情,他也会凭自己的价值观得出“敲诈的锁匠不对”“窃取资金的代发公司违反法律”“超卖机票的航空公司行为不妥”。但你要硬说这些美国人与他有什么关系,他一定会觉得你的脑子出了问题——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应该对他的行为负责。这是基本的道理,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会认为这些坏事情,与他有什么关系,这如同任何一个美国人得了冠军或中了彩票或遇到别的什么好事,也与他没有多大关系一样。这与某些敏感得过分的国度的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们责任感过度地将每一个国民的行为,无限上纲到国家或民族的荣辱高度。比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外国文物上写了“到此一游”,有人激动得如同自家祖坟被挖,而有人则跳将出来解说“乱写乱画非某国人专利”以图减轻所谓国家民族层面的耻感。而有的人,则更是干脆跳将出来说乱写乱画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反其道大赞写得好。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试想,如果美国的哪家媒体专门开一个栏目,专门搜集中国缺少诚信无德无耻国民行为的总汇,然后起个“无德无信中国人”,会引起什么样的效果?

    真正客观的态度是,乱写乱画是不对的,但他丢的是自己的脸,代表的也只是他自己,即便要受罚甚至坐牢,也只与他本人相干。同理,美国那些不诚信无道德的个案,承担责任的也只应该是那些事件的当事人,与大而划之的“美国人”无关。以点盖面的结论,无助于“帮助大家全面认识美国和美国人”。即使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无德无信美国人”这个栏目名称也是不科学的,如果改成“你所不了解的美国人”或“在美国遇到的那些窝心事”,也许更好一点。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