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周人物:张曙光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因涉嫌受贿4755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出庭受审。张曙光承认全部指控,称自己人品太差,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他希望更多人能吸取教训,淡泊名利,清白为官,并表示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继续为高铁做点儿事。


  很多人是以幽默的口吻转述这则新闻的,如同许多落马官员在狱中的自我反省一样,张曙光有关人品的自责,确实也雷倒了许多人。人们并不是说他的反思没有诚意和价值,倒是觉得在时间节点上,比较搞笑——以往你干什么去了?如果早几年,哪怕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偶尔一闪念地想想“人品”这两个字眼,也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诚如斯问:当你收受巨额贿赂时,没有想过“人品”;当你与风情惹火小情人厮混时,没有想过“人品”;当你为当院士上下使钱的时候,你没有想过“人品”;当利益关联企业招你的小情人去上班白开工资的时候,你没有想到“人品”;当所有该想到“人品”的时候,你都没有想到“人品”,而到了法庭审判确定量刑的前夕,你却说起了“人品”,除了徒添笑柄之外,确实再无别的意义。

  在张曙光的最后陈述中,他承认自己“不是好官”,但又自我辩解说自己“作为中国人、中国工程师,我问心无愧”,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背后所隐藏的逻辑,其实与他关于“人品”的思维脉络是一致的,而他的这种看法,在社会上其实还有很大的认同度,那就是“技术归技术;人品归人品”,殊不知道,没有人品的技术,就是一艘没有罗盘的航船,在没有正确方向做指导的前提下,开得越快,越容易出事。那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问速度,不问方向的运行模式,不正是当下很多人和事运行的方式吗?

  在成功学贩子们鼓吹的“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运作逻辑之下。凡与金钱物质不挂钩的理想都是被嘲弄的对象;凡与名利权位不相涉的思考都会视为多余。坚持正义与原则被视为迂腐;敬畏法律与道德被视为保守。“人品”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甚至无比有好的多余物,对人的行为,不构成任何实质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意气风发挥斥方酋得意忘形的时候,更是将它当成一片没有雨水的浮云。而只有在锒铛入狱身不由已求做太平犬而不得的时候,才突然想起这茬来。这样的重复情节,从古到今一直狗血而毫无新意地轮回着。其实,“人品” 何辜?要担戴如此难以承受的责任。

  “人品”从来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小事,这不需要张曙光以亲身经历来注解、提醒和说明。但事实上,即使有惨痛而悲催的事例摆在面前,但火没有落在自已脚背个,很多人还是会以旁观别人脸上的青春痘那样,以暗自得意而不是警惕的心态,看着别人的故事。若非如此,包括张曙光在内的许多人,至今也只是看客,而不是演员。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