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本周人物·王秀青

  王秀青,现年51岁,出生于河北滦平,在北京丽都地区以擦车为生,因长达10年居于热力井下,被媒体和网友称为“井中人”或“现代穴居人”。

  自12月初报料人发现热力井下有人居住并上网发布引起媒体关注,到12月5日王秀青回老家“避风头”,12月6日丽都地区12口热力井井盖被水泥封死,12月7日北京某高校表达为王秀青提供固定工作和住宿意愿,一匿名企业表示愿与他签订资助其儿女助学金协议,12月10日,王秀青搬入有暖气的学校宿舍居住。而另据消息,曾居住在井底的全姓老人也已回乡体检,未来将在当地敬老院工作。

  这一系列起承转合的节奏,使“井中人”这条2013年岁末热点新闻,终于有了一个圆满而温暖的结局。许多人被揪着的心,终于稍稍地缓解下来了——还好,这条新闻没有止于热力井被水泥封死,那样,就太过于残酷和冰冷了。感谢这一系列行动中表达出悲悯之心的报料人、媒体、救助单位和个人,是你们将这条隐藏于社会背后的隐伤捅破,并为其抹上了康复的药,这使得它不至于在安静的表面下,进一步发出致命的毒素。如果此事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被揭示出来,所威胁到的,决不仅仅是那几个居住在热力井下的外来者的人身安全,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当然,这一幕温暖的戏剧,还是来得有点迟。毕竟,十多年了,多少冻得让人叫天天不应的寒冷?多少担心别人发现的恐惧?多少次上下于几米高井壁的危险?多少靠蜡烛和收音机打发的寂寞?这些,是那样锥心刺骨地消耗着人的生命,还有那些被穷人们视若奢侈品的尊严。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父亲,王秀青用自己的十年穴居,努力向自己的希望挣扎着迈进。虽然,他那小小的希望,无非是挣到儿女们的学费,让他们读完书之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也有人认为,王秀青是幸运的,因为他那“具有新闻性的贫穷”有幸被发现,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并为他带来了“突然的幸福”。在某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指不定还有与他相近甚至比他更令人纠结的“居”的方式。这些人,为自己那风中之烛一般的理想,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着属于他们的机会,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遇到这突如其来的好运。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像一颗钉子一样坚韧地钉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这里有他们在老家难以找到的生存机遇。这也就是即便艰难如居住井下的王秀青,也要坚定地守在那里十年。无论迎接他的是狗笼、水泥封顶还是救助与关怀,都无法改变他们出于生计的本能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到发展机遇更好的地方去,哪怕这个发展机遇,是在天寒地冻的路边给人洗车。从这层意义上讲,王秀青以及他的穴居,已不是一种个体人物命运,而是一类人在这个时代的生活象征。

  ■ 网友说

  @记者刘向南:【“井底人”王秀青签订劳动合同月薪3600已搬入宿舍】今天下午,王秀青与北京城市学院签订了劳动合同,正式成为该校后勤部门一名员工,除了每月3600元的稳定薪水和社保外,他还搬进了学校为他安排的宿舍。感谢披露“井底人”事件的同行,只有揭开底层生活的阴暗一角,阳光才能照射进来!

  @周21cbh斌:这个新闻没有成为烂尾工程,感谢新京报的报道,但是也请感谢那些批评媒体的网友,原因你懂的!但更大遗憾的是,还有更多井底人没得到帮助,可能他们已经失去新闻价值了!

  @等风来Ruili:抛却政府管理,给沉默的父爱赞一个。人穷志不穷,给孩子赞一个。反思自己,有时太不懂得知足。我想如果我身处这位父亲居住的井下附近的话,我会早上买早饭时多买一个包子或豆浆递给这位不抱怨的父亲。

  @小熊家1003:总会有事实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贫富差距。每一个事件的背后总会采访到受伤害的孩子,还是期望像媒体人所遵循的,只适度报道,不会过度伤害。毕竟年幼的心承受不住众多的社会舆论。

  @宇过天新:在井底人群体被大量曝光不可逆转的前提下,安慰自己远离苦难,不如走进苦难,进而帮他们走出来,迎接另一种生活。很多井底人已经失去联系,我们正努力寻找他们,虽然不能保证帮助所有人,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 媒体说

  过去的社会救助主要关注的是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救助主体是政府部门,资金来源则靠财政支出。相对而言,由于救助对象特征明显,因此开展救助并不复杂,而“井居”一族显然并不适合临时性的救助,他们更需要的是帮扶,这部分工作政府固然有一定的责任,过去也有所尝试,但经验表明,若单纯寄希望于政府这一主体,恐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这部分群体较为分散,识别较为困难,在政府提供一定支持的基础上引入NGO组织,发挥其精细化服务的优势,或许是应对“井居”一族现实困境的可行办法。

  ——12月8日《南方都市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提倡社会救助的同时,还少不了一个更重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政府层面在法律、制度上对包括“井底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救助因为新闻报道的狭窄,因为新闻关注度的降低而表现出偶然性、递减性特征的时候,政府以法律和制度形式提供的救助,却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反映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上,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救助。

  ——12月9日《羊城晚报》

  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条件无法攀比,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有时真也不忍相比。井下蜗居,除了蚁穴狗洞,无以更好的联想。确切地说,“井下人”呆的是一种非人环境,过的是一种非人生活。虽然,个体的生存状态,个人需要反躬自省,诸如能力、本事、努力程度等;但是,个人的生活境遇,也是社会的折射,是各种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也需要诚实的检讨与中肯的批评。

  ——12月10日《长江日报》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