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本周人物·冯小刚


  没费太大力气,冯小刚又上头条了。几个星期以来,他的新作《私人订制》上映,无论是其高达数亿且还在上升着的票房,还是舆论与影评界对其的差评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击,无一不是娱乐头条的重磅新闻。这对其他梦想上头条且费尽心力的人来说,是多么刺激的一件事情。
  但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陌生,此前无数次新片出场,都有相似和相近的场面出现。几乎每一部电影的出笼,都会有无数的话题随之展开。有人将这种骂,看成是一种制造话题的营销策略,而另有一些人,则将这种怒,看成是一种被误读之后的焦虑与反击。
  他的新书《不省心》中,就无数次表露出了这种焦虑。这些焦虑,包括对电影的倦意,对当下电影市场和观众品位的困惑,以及对电影管理体制的思考和诘问。这些都是以一以贯之的冯氏风格出现的——不加掩饰的直率,一如他无法被隐藏的才华;不考虑后果的莽撞,一如他敢于先把自己放倒的地躺拳式叙述手法。这些个性,构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冯小刚,许多人爱他和恨他的原因,都与此有关。
  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先知先觉者,冯小刚和他的小伙伴们曾经引领着中国娱乐电影的潮流,如他借电影中人物所说的那样,“想拍一部不赚钱的电影都难”,但他的顺风顺水的运气,并非就一直带给他舒爽和愉悦的感觉。相反,最近这些年来,令他困惑和焦虑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他看好并认真拍摄的大片,在某些大奖评选中却输给了不靠谱的小制作电影;他倾尽全力并为之吃了巨大苦头的严肃电影,观众却并不买账,他在“华表奖”颁奖典礼上,发出近乎于绝望的感言:“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4亿。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
  显然,这个困惑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这种现象也不独属于他一个。在这个烂片如云雷剧翻天覆地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无论是电影投资人,还是创作者和影评人,还有观众本身,也都在困惑中。这种困惑,在冯小刚那里,则变成了一种焦虑,一种自我认知虚无化的被绑架感油然而生。如果他是普通的路人甲乙丙丁,这种感觉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问题是,他并不是。作为引领娱乐时尚的达人,面对诡异的观众趣味和市场风向,他困惑了。这种困惑,说不清是一种岁月催人的怅然,还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焦灼,还是一种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或甚至是一种难以把控的无力感?
  被人误读,终究是一件苦恼的事情。向人们解说自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此前的冯小刚,从来不像现在这样,体验到这种累。是他改变了,还是听众改变了?还是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发生了改变?当一切都成为过去之后,作为曾经辉煌过,现在也还不昏暗的冯小刚,在向人们解说自己时,话语中隐藏的激动与愤慨,包含的是对这种改变的不适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 网友说


  @圈少爷:其实冯小刚的度量不行,见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郭敬明的小时代被人批了几个月也没出来反驳,钱赚够了不就行了嘛,这么较真干吗?
  @小野猪毛豆:当年王朔冯小刚从群众中来,现在早就云深不知处了,唯一一点地气掐断了,就只剩下苍白的说教了。
  @magasa:回来听说冯小刚又骂豆瓣了,觉得不可思议。骂影评人很安全,影评人这个身份的合法性在中国岌岌可危,没有普通观众会因为影评人被骂感到同仇敌忾。但豆瓣网友有几百几千万,在电影市场上应该不是「老百姓」的对立面吧?何况豆瓣评分历来对冯小刚不薄,我查了下,除了夜宴、私人、非2,其他片得分都过7。
  @韩秀超云连品牌:红到发紫就差不多了,当年张艺谋最火,甚至谋女郎出一个红一个,到红到奥运会总导演,以后就基本上没戏了,最近看见的消息都是为超生缴罚款的新闻,冯小刚之前也是贺岁片红,1942也火,但今年变春晚总导演,估计后面也危险了,这次的私人订制确实水平一般,你再怎么发火骂街老百姓也有自己判断,该歇了。
  @王博士的精神家园:清末民初的京剧名角也说不准人喝倒彩,现在的冯小刚导演竟然有点过地骂那些喝倒彩的。也许这就是一种变相炒作吧,通过骂人来炒作自己的电影。
  @桂杰:电影《私人订制》不精致,但接地气,里面的内容有点杂,但很有趣,这不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但肯定也不是最烂的。王朔武功居然没有废掉,而且还有一颗诗心,尤其是最后给大自然道歉的那段很有童话感,这是我看了之后的强烈感受。
  @学者刘宏:电影《私人订制》观后感。看上去冯小刚不需要进步了,因为中国内地的很多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他的喜剧模式。印象突出的是,他把一种个人恩怨放在了电影的台面上,有关艺术电影,有关圈子,可惜这并没有提升电影或者导演的个性,因为商业导演本来就和个性有一定的矛盾。这恐怕也折射了中国电影的现状。
  @薛世君:冯小刚应该向滕华涛的《等风来》学习一个道理——喜事和丧事不能合在一块办,不是什么都能一锅烩的。说教不是不可以,最好是跟剧情“融”在一起,让说教“润”一些。越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就容易不把你当回事。
  @云之东:冯小刚骂影评人,逻辑是影评人看不懂《私人订制》,没资格骂这片,但是请别忘了,这些年影评人是怎么盛赞你的甲方乙方,大腕,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的,您又是怎样欣然接受的。到底是我们变坏了,还是您的片子变差了呢?


  ■ 媒体评论


  冯小刚自我居功的“五个(题材)突破”,如果是在1983年讲,可能会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他讲这话时已经是2013年末,而2013年,政治局七常委都笑纳了自己的卡通像。这样自居于“题材突破”,就表明冯小刚不是真的老了,而是真的还没有走出三十年前他家居住的北京军队大院。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冯小刚以这个“五个突破”自居的时候,他不仅表明自己对电影只有“政治责任”,而且似乎是从来不看外国电影。放眼世界,他的“五个突破”,哪一个不是国外导演玩烂了的!
  ——2014年1月2日《东方早报》
  电影是给人看的,是让影评家评的,是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电影好不好,其实观众说了最算数,冯小刚和影评家的“口水战”,都是“私人订制”的主观语言。观众用票房投了“票”,说明《私人订制》的娱乐性得到观众认可。小刚对自己电影的评价,看来是携高票房的“底气”,才敢向影评家们发难的。
  ——2013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
  冯小刚还是无法适应影评人和导演之间的关系,而且向来奔放惯了也就更加懒得去收敛。此前冯小刚自己说的:“《私人订制》就是个贺岁电影,想让大家开开心心过个年,就图一乐。”结果自己先没忍住,笑崩了,借着酒劲儿发微博怒喷影评人,压根就是心态没摆正,要说冯小刚的贡献,那肯定是有且多,不过真还别太骄傲——不少人可是眼睁睁地看完了第一个故事就睡着了,多少,这部《私人订制》还是有欠的。
  ——2013年12月31日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