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4年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65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逸夫楼”。

  1月7日当天,在微博和论坛上,许多人满怀真情地悼念这位富翁,人们自发地随手拍下逸夫楼并在逸夫楼签到,以此为这位老先生送行。这在据说以仇强仇富为特征的网络上,形成一道亮丽的奇景。地图上被点亮的近三万座逸夫楼,仿佛是一道锦绣的功德碑,记录着邵逸夫先生对教育和慈善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是如假包换的富人和强人,包括寿数在内,他拥有了太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仅没有引来嫉妒和不平,而是引来尊敬,而究其原因,是他在处理包括财富在内的许多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

  传说中,早年的邵逸夫像许多事业正在起步的商人一样,只看中财富价值的“利己”一面,对财富的获取很在意,而对财富的使用却很小心。他为此得来了“吝啬”的名号。在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1970年他捐赠一家养老院500港元,养老院随即将钱退还给他的笑话。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富翁的身上都发生过。如果仅止于此的话,我们可以想见,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人们的眼光和评价会是怎么样一番情景?

  但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他逐渐由一个醉心于让自己钱变得更多的人,变成为一个如何将自己的钱变得更有意义的人。这不是一种说法的转换,而是一种行为方式和思考角度的逆转,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在分析这种转变时,有媒体认为这与1983年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获得的人生顿悟有关。1985年1月也即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并由此拉开井喷式的慈善与捐赠,一发不可收。邵逸夫先生开始了完全不同于人生上半段的“第二人生”,这个轨迹,与前半生努力挣钱甚至为赚钱不惜引来非议的洛克菲勒,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后者在人生的后半段,在慈善领域所做的贡献和成就,为其赢来了极高的荣誉和尊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邵逸夫不惜重金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多年来他还不顾耄耋之躯,多次亲临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这份辉煌的成绩单,使他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留下当之无愧的一页。他的荣耀和人们对他的缅怀,大抵来自于此。

  当然,如果没有前半段人生的财富积累,他后半生的慈善事业,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果没有人生后半段对财富清醒透彻的认识,并由此开始的“第二人生”,他去世留下的,也许就只是数目可观可能引起各种谈资惊叹甚至纷争的钱而已。就像此前一些离世的富人那样。但值得庆幸的是,邵先生有了他的第二人生,他不仅留下了那么多润泽万代留芳千古的功德性,更是为更多的发了财而不知道该走向何处的人,指明了一条真正通往安详与成功的正确之路。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