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年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压住邪祟”。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近日,记者调查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去年上涨了5%。

 

  近年来,春节一过,关于压岁钱的新闻就会见诸媒体。传媒几乎每一年都在惊呼“压岁钱数量在增加”,感叹压岁钱讨彩头图吉利的形式正在发生着畸变,并报道孩子们在处理巨大金额压岁钱的种种奇闻。但这并没有阻止压岁钱水涨船高地一年高过一年,并渐渐成为一个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畸形膨胀的压岁钱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摧毁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炸弹。

  压岁钱,在某些地方也称利是,是长辈或亲朋们对孩子的一种祝福,通常是用一个小红纸包上一张小额的钞票,是看“意”而不看量的。香港和广东等地区,至今保留着传统古朴的利是习俗,特别是佛山等地,长辈给晚辈发的红包里装着十元或五元的钞票,一点都不稀奇,这并不妨碍一家人快快乐乐地互致祝福,欢乐过年。压岁钱不是GDP数据或年终奖,需要每年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它只是一个祝福。

  但在某些地方,这种古俗已被完全畸变了,人们给孩子们发的红包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这固然有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宽裕的原因。但这里暗含的“用钱的数量来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却是当下许多国人所信奉的。虽然,几乎所有人都感觉这种价值观的局限和凉薄,但在身体力行地执行时,却不由自主地将其作为行为规则。表现在压岁钱这种本是讨口彩图吉利的事情上,也以越多越好的心态来执行。这样的后果,是亲情以价格来论,家庭条件差的人家有的为了脱离人情之累,甚至渐渐断绝了与家庭条件好的亲戚的来往。这也就是当下红包越来越厚,而人情却越来越薄,亲情中一些温暖的东西悄悄变冷变淡的原因。这样的价值观,对处于人生初期的孩子们的反面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压岁钱的增肥,还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促发了孩子们的攀比心理。攀比是痛苦之源,因为有了它,孩子们不再幸福于自己所拥有的,而痛苦于自己所没有得到的。这使得他们在小小的年纪里,体会不到富足与安乐,却感受得到羡慕嫉妒恨。

  压岁钱还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让孩子与父母关系变得微妙。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孩子,在节后会为了压岁钱的处理问题,而发生不大不小的争执甚至纠纷。孩子认为钱是我的,而父母则认为,我不发出去怎么可能有你的?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孩子的压岁钱,最终被父母“缴”了去,这在孩子心灵中造就的阴影,是可以想见的。孩子们会因此认为大人们虚伪——人前人后,判若两样,发大个的红包,何苦来哉?

  还有一些红包,离祝福更远,离贿赂更近。许多父母有“背景”的孩子,每年春节几乎成为一些人巴结其父母的通道,这种红包的厚实程度,则更是让常人不敢揣度。而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的孩子们,从中又能感受到多少成长的正能量呢?

  请不要低估了压岁钱背后的价值观问题,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认为祝福的大小与钱有关,好坏的标准只是金钱数字。让他们从小懂得,祝福需要诚意,幸福来源于知足的心,而安乐的生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