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掀起了带着孩子打工的风潮。随父辈进城的农民工子弟,被赋予一个特殊的称呼——城市“移民二代”。在成都,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人口高达百万。田世英和梁波就是这个庞大分母上,一个个小小的分子。

  2002年7月,扬帆小学(扬帆学校前身)成为成都市首家获取办学资格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5月3日,一批毕业离校10年的学生重聚母校。走过“我们这十年”,他们是否会延续父辈的路走过人生?又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五月初的成都,天气将晴未晴。在小长假走到第三天的早上,已毕业十年的蒋元帅再次回到了母校扬帆学校。

  2002年7月,扬帆小学(扬帆学校前身)成为成都市首家获取办学资格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那一年,蒋元帅成为这所学校300多位外来工学生中的一员。她的小伙伴们,都是跟随父母足迹,从南部、资中、简阳、德阳、安徽等地迁徙而来。

  如今,扬帆学校的新校址坐落于新都区大丰镇的一角,可以“名正言顺”招收初中生了。新校园不大,宽阔的球场,碧绿的草坪,简单但整洁的校舍,让蒋元帅感慨,学校比起十年前好多了。

  其后,在安徽农村老家当了5年留守儿童的王新明,多次试图进入公办学校未果的梁波,无力承担择校费的田世英相继入学。

  2004年前后,他们有的辍学,有的迁走,有的毕业后离校。弹指一挥间,10年岁月匆匆流逝。

  自称缺少“管教”的王新明曾经做过包子铺老板,正朝金融投资人转型。

  打过群架的梁波开了家装修公司。爱美的王艳,则在新都大丰镇开了一家童装店。

  ……梁波说,感谢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给他们少年的梦想空下了一块自留地。

  田世英摊开双手,25岁的年轻人,手上布满层层老茧。发黄的老茧,是岁月对依靠诚实劳动,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最大的褒奖。

  5月3日,这群孩子相聚成都,他们想要聊聊“我们这十年”,想要宣告“当年的小伙伴们长大了”,也用这种形式致敬五四青年节。

    以下是根据回校的同学们发言的整理稿,细细读起来,其意义已远超越了一次同学聚会,而是代同龄的外来人口们,向成都表达了一份复杂的感情!

 

 

 

对成都的感谢与期待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十年的时间过得真快,看到大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请允许我在这里说一下这些年的感想,我相信这也是在座很多同学的心声:

虽然我们来自天南海北,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农民工子弟。这个身份,使我们比我们的同龄人们面临更大的人生考验,我们脚下的路,比他们的更加艰辛和充满挑战。

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当初我们跟着父母来到成都时,面对身边这个热闹而浩大的城市时,心中的那一份惴惴不安的感觉,我们担心被歧视,担心不被接纳,担心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那时,我们求学艰难;那时,我们担心随时出现的查暂住证;那时,我们恐惧来自城里人不屑的眼神。我们无数次地自问:我们与他们,究竟有哪一点不一样?我们的手、脚、鼻子和眼睛?我们对人对世界的感知?我们高兴会笑悲伤会痛的心灵?究竟有哪一点不一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没什么不一样!只是我们或我们的父母出生的地方不一样,我们之间缺的,只是那一张薄薄的城市身份证明。

因为那张薄薄的纸,我们就无法到正规的学校读书;我们无法去参加各种效益好的国企或大公司上班;因为受教育程度和身份的差异,我们脚下的路变得异常的艰难,这种艰难和痛苦,给我们内心造成的创伤和苦痛,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但即便是这样,我们生命的沙漠里,遇到扬帆学校这样一片小小的绿洲,它为我们开启了一道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门。这所和我们一样身份可疑条件艰苦始终处于艰难挣扎的民工子弟学校,让我们体会到短暂而难得的一段美好时光,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在这里,我们学到了不多却足以影响我们一生的知识;在这里,我们懂得任何一个卑微的生命都应该有远大的梦想;在这里,我们懂得了尊重自己和他人,懂得只有爱己爱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十年过去了。我们在成都扎下了根,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自己人生事业的方向,大家成了家,当了爸爸妈妈,买了车,买了房,按照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快乐而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像那些“贵族学校”的同龄人们所做的事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我们可以拍着胸口无限自豪地说:我们凭着自己的诚实劳动,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问心无愧!

是苦难造就了我们坚强的心灵,是坚强的心灵,造就我们乐观的心情。面对身边这座城市,面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面对我们曾经的母校和同学,我们只想真心说声感谢,感谢这座以包容著称的城市宽厚地接纳了我们,虽然接纳的过程充满了曲折,但我们感觉,十年来,有关外来人口的受教育以及平等创业的机遇,已有非常大的改观,而且,我们非常欣慰并期待看到这种进步会越来越大,惠及我们的孩子,和更多的从天南地北汇集而来的新成都人。

谢谢大家!

 

 

签名:梁波、蒋元帅、田世英、王艳、沈安均

      王新明等

 

                  201453

 

 

附:同学们十年前的照片和近照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第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成年后写给成都的信(组图)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