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是2014年高考的第一天,上午的语文考试后,各地的作文题目照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每年的这一天,不仅是参加高考的学子们,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甚至段子手们,都在作文题目揭晓之后,开始一场围绕作文题目的比聪明大赛。个个跃跃欲试地展示着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出题教师的智商。其热闹场景,如一场杂乱而热闹的盛筵。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愿意用数据来说明某种趋势和动态。根据一些门户网站考试专题的数据显示,在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的网络专题调查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它在“2014年高考最‘高大上’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难写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奇葩作文题”的三项调查中,以领先于第二位数个身位的优势,高居三项第一名。这道“剧本修改谁说了算”的题义是:“艺术家说,演员可以修改剧本,导演说,演员不能修改剧本。”要求考生根据这段材料自选角度,谈谈对这段话得理解和看法。这个题目,其实就是不久前娱乐新闻中由宋丹丹引发的编剧和演员为剧本的修改权问题引发的口水战的延续。这个题目本身就有一个逻辑问题,什么艺术家说?导演和演员算不算艺术家?是包含演员和导演在内的艺术家,还是比演员和导演还高等级的艺术研究专家?这些问题看似枝节,但容易引起误导,让作文者陷入到逻辑混乱中去。

  不苛刻地讲,这是一篇好的时事评论的题目,虽然它的新鲜度不够,总体说来还算是接地气的。它比之于一些空洞而讲大道理的题目来说,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但它因为太过于具象,而且所指向的方向太过于狭窄,恐怕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相较而言,另一些作文题目,如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以照片得来的难易度与人们对它寄托情感的深浅,较好地呈现出人们对现代的反思;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中祖孙两人霓虹灯美还是满天繁星更美的争议,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出题人似乎在用一种人们熟知的物象,让作文者思考在新进步与老情怀之间的思考与选择问题。北京卷“老规矩”似乎也在此列。但这种属于中年人的怀旧思绪,是否适合十多岁的高考学子的思维现状?还需要通过大数据来验证。

  相比而言,心灵鸡汤类的标题和文字,继续占据着高考作文题目的主流。新课标I的“过独木桥”、江苏卷“什么是不朽”、山东卷“开窗看问题”、湖北卷“山顶的风景”、浙江卷“门与路”、福建卷“空谷”、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等等,足以让那些喜欢在《读者》《意林》之类杂志寻找押题灵感的语文老师增强信心。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与现实不着边际的文风,对即将成为社会栋梁的孩子们有用吗?很多人对此深表怀疑。

  真正对现实有关照感的,是重庆卷的“租房”、广西卷“老王生病”、新课标II卷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与湖南卷“心在哪风景就在哪”。重庆卷中关于垃圾的处理习惯问题和新课标II卷给动物喂食物的问题,关注的都是非常细微和局部的社会问题,广西卷涉及民工生活状态,但可能让许多没有相关生活经历的孩子们不知如何下笔。几个题目中,只有湖南卷的立意更高,也更发人深省——某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这个题目,可以深入挖掘到“面对家乡的贫穷,是逃离还是面对”这个宏大主题,可以对多年来乡村教育中“成功就是离开”的思维的反思。甚至还可以生发到包括移民在内的很多当下中国正在面对的问题。只可惜,这样的题目属于稀缺物。

  总体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缺少对历史和现实的直面思考和介入,这会引领一种不闻世事的文风,对青年的思想水平的提升,没有风向标和指导的作用。这种风格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短期之内似乎很难改变。但是,不为作文而作文的思路和方向,应该逐渐成为共识。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青年人,思考和辨识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清晰地认识社会。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