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0后最自我,是轻松、乐观的“社交一代”;80后优越感差,是保守、分化的“重商一代”;70后热衷学习,是现实、进取的“中坚一代”;60后喜欢@网络大V,是优越却不安逸的“现实一代”……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描摹中国代际群体特征,一时引发网民热议。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数据来归纳总结,一个人的行为固然可以通过一些习惯来分析,但一群人甚至一个网络浩如烟海的人的行为习惯,用几组数字和习惯来分析,且贴上某一种标签,按品种门类各归其位,未免落得个“以偏概全”的质疑。难怪在网上,不少网民对这类大而化之的概括,并不怎么感冒,有些人甚至怀疑其“先下结论,再找依据”。

  事实上,同样都是90后,在同个班级里,各人的行为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完全不一样,从他们身上找共性,很难用几个字的标签去准确无虞地概述,至多只能得出大家在网络使用习惯上的不一样。说网络都还稍嫌大了,确切地说,应该说是对每个人微博使用习惯的归纳。将这种使用习惯推论成一种性格和心态,本就勉强。而将这种心态放之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更是不知所云——以我这个60后为例,我身边关心时事的人和漠视时事的人的数量比例,其实未必跟80后90后有多大差异。而将60后作为网络骂战的主要力量和爱好者,也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有片面之虞。

  这份报告,暗合鲁迅先生的《过客》对社会中各年龄阶层的心态描述—少年人萌萌哒的乐观,青年人跃跃欲试的激动,中年人历尽沧桑愤懑与无力,老年人阅尽人间炎凉的超然与平和。但这些颇具文艺范儿的臆想,用来作为群体化心态透视,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而如果还有人以此来作为麻雀解剖,并对社会施治下药,那更需慎之又慎。

  对名词与现象的解读,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口径和叙述方式。轻松、乐观的90后,可以说是心态阳光,也可以说是初生牛犊的莽撞与盲目;80后的保守与分化,可以看成一种理性回归,也可说成是一种未老先衰的世故与无奈;70后的“现实、进取”,既可以理解成春风得意,也可看作是最后的挣扎;60后的“优越与不安逸”,既可说成是一种看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90后的乐观,与60后的激愤,未必不是同样一件事情。

  作为一种平台和工具,网络终究是操作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手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亿台电脑后面,有一亿个呼吸着思想着的人,谁能将这海量的数据,分出个情绪高低、心态明暗?基于此,类似于“网络心态分析”这类给各个年龄层人群贴标签的调查与解析,抹杀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徒具新闻学的意义,而无社会学的价值。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