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育儿经》:当你拿起棍子时,已经输给了孩子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民主不是什么大而无当且遥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人们从这句话中,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来,而我的解读,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我认为,所谓民主,其实就是从不打娃娃开始的。
       要证明我这句话确有成理的可能性,并被咱们这个有着几千年“黄荆条子出好人”“娃娃不打不成材”的育儿观念的国度的公众认同,必须先说说打娃娃的害处。
       我的同龄人,少有人敢说自己童年没有挨过打的。从幼时的尿床习惯,到稍长时的一些孩童天性调皮惹下的小祸事,到再长大些的读书成绩之类,总能成为父母用鸡毛掸子对我们进行触及皮肉的教育的理由。这样的教育,除了使我们失去天性,学会察颜观色,并琢磨着按父母的喜好说话甚至撒谎之外,最大的恶果,便是自幼在心灵中树起了武力即是道理,谁力气大谁就正确的可怕逻辑。这与“强权即是真理”有着可怕的相似性。别人怎么认识,我不清楚,但至少在我和我的同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很明显。在我十岁时,我每次挨了母亲的打,就会跑到屋后的小树上刻“苦练武功,长大一定报仇”之类的口号,而我的同学中,确有13岁就拎着菜刀反抗父亲,并从此不挨打的“英雄”,但当他成年当了父亲之后,他比父亲当年修理他还凶猛地修理他的儿子。
       除了力量之间的不均衡导致的弱者必须服从强者的规律之外,父母打娃娃,还基于父母作为强势的一方,掌握了所谓“正确的话语权”。所有打娃娃事件,总是以“父母正确,娃娃犯了错”作为条件。而这种条件的前提,是父母掌握着“正确”与“错误”的解释权,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由父母的标准为标准,这种状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的知识和见识还能够识别正误时,还大致不会出错;而一旦随着孩子的成长,所见所知所感以及时代变迁让父母无所适从时,这种辩别本身,就会出错,甚至酿出大祸。以不久前发生的一个悲剧为例,一个初三女生的父亲听见女儿在电话里呼对方为“亲爱的”,以为她在早恋,一巴掌打飞手机不说,还关门让其写交代。结果,女儿从楼上跳了下去,桌上留下的纸条上写着父亲一直没让她有机会说出的解释:亲爱的是班上同学们的口头禅,电话那头其实是个女生……
        当然,这个悲剧太惨烈也太极端了一些。大多数时候,父母与孩子这种强势与弱势的对峙关系,都是以更隐性更微妙的方式显示的。许多父母经常慨叹,娃娃一天天长大,与自己就不再亲切了;有的甚至愤怒地抱怨,那该死的娃娃,打死他都还要说谎。殊不知,他们在抱怨和迷惑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真正和睦而健康的家庭,是由人格健全的人组成的。而健全的人格包括:开朗的性情、宽阔并包容的心灵以及平等的意识。当一个人被别人平等相待的时候,他身上的各种优良品德和良性素质会应运而开。他不会小心地分析形势的强弱,不会惴测应该讨谁的好,不会过分趋利避害地做投机性选择。他的心灵,可以不必装太多灰暗沉重的东西,而因此变得轻松随意。在这种状态下,他显示出的状态是身心一致的。而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样的人,心理病态的几率比压抑状态和灵肉分离心口不一状态下的人患病几率低得多。
        从脱离母体开始,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非附庸的生命,与他以平等的方式相处、沟通、探讨、交流并共同学习人生,是为人父母重要的原则。让他知道,并非是谁有劲就该听谁的,而是谁有理听谁的。这样,强权和武力最终将败给智慧和理性,而一个由智慧与理性主宰头脑的人构成的社会,又怎么会不民主呢?
       强大的父母们,请你们记住,当你们拿起棍子,而不是选择用别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时,你已经输了。

本文选自《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育儿经》:当你拿起棍子时,已经输给了孩子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一位父亲的情商教育手记》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爱”“责任”“亲情”“完美”“宽容”“能力”等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育儿的体会和感悟。其中穿插有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创作的54幅与文章内容相配合的彩色卡通画,令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感受一位善于思考与联想的父亲文笔和情感的魅力。

0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