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位大学生以我的小说为对象的毕业论文,谢谢她的细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

[转载]微型小说的辩证统一性:曾颖微型小说创作论(康华梅)
(论文答辩会后师生合影)
微型小说的辩证统一性

——曾颖微型小说创作论

作者 康华梅  指导老师 刘海涛 刘天平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  要:享誉“社会最底层代言人”称号的曾颖在响应国策的基础下,以其作为新闻人独有的时代敏感性拉开了一幕幕关乎社会底层人多彩而无奈的生存姿态,以其自身对弱势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抒写了一篇篇关于社会底层人生活面貌、精神风貌的微型小说。本文通过“以小见大的人物塑造、借凡寓卓的题材立意、似拙实巧的故事情节”三个角度来一一验证曾颖微型小说的“辩证统一性”,从而揭示了曾颖微型小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曾颖;微型小说;辩证统一性;人物塑造;题材立意;故事情节

Dialectical Unity of Miniature Novel

-----Based on Zeng Ying’s novels

Kang Huamei

Busines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Responding to national policy, Zeng Ying reveals colorful and helpless living scenes of those at the very bottom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his sensitivity to the time as a newsman, enjoying the fame of “spokesman of those at the very bottom”. He has created miniature novels of their living and spiritual lives with his deep and sincere human concer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rove his novels to be dialectical unity and to proclaim the main reasons for his success, from points of view of typical characters, common-distinguished themes and conception, and bungled-delicate plots.

Key words: Zeng Ying; miniature novel; dialectical unity; character; theme and conception; plot

前言:

曾颖是中国新生代微型小说的新星,他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中国微型小说的创作。在曾颖的微型小说集《小幸福》中,绝大部分体裁都是选自弱势群体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其中有着对苦难感同身受与同情、有着对苦难原因执着的讨伐和追问、有着对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等,这种创作选材使曾颖成为了中国微型小说界以弱势群体为发展中心的典型代表作家,是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注者和代言人。

曾颖开创弱势群体系列小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响应国策,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的提升。二是出生于弱势群体家庭的曾颖,有着对弱势群体的特别情感。其以深切的关注和灼灼的思考开创了“小人物”、“民工”等弱势群体系列小说,倾注甚至超越了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这也是曾颖创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说曾颖的创作是成功的,不仅仅是其与时俱进的能力、作为新闻人的敏锐力,也不仅仅是其对弱势群体的倾情关注,还在于曾颖的创作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那么曾颖小说为什么可以深得人心?他的成功关键又是哪里?也就是说,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的特色在哪里。

纵观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不难发现,曾颖创作最大的闪光点是“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把正反两面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和谐[1]。曾颖的微型小说从人物塑造、题材立意和故事情节三方面演绎了“辩证统一性”。 这五字箴言道破了曾颖创作情感是饱满且细腻的,藏匿并盛放于他的小小说里面,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下面将从以上“五字箴言”来探讨曾颖微型小说的独具一格的风采。

一、以小见大的人物塑造

曾颖的“小人物”系列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小而不小的人物形象,曾颖笔下的人物形象完美的演绎了“小”和“大”这对矛盾体所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那么何为小而不小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是指小说人物是社会上的底层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在大千世界中犹如一个蝼蚁在喘息般微不足道。但是作为一个走在热点尖端的新闻人,曾颖敏锐的将其目光投射于这道道喘息,挖掘小人物自身背后的“大”之所在,即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来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助小人物的“大”之所举来向整个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弱势群体的权益、人格、尊严等遭社会无情扼杀,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迫在眉睫。

下面将从三个小方面探讨作者“以小见大”的人物塑造之法:

(一)聚焦一性格,散放百神韵

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元素,故而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所不能缺乏的就是成功的性格聚点,即是作品中人物具有一个闪光点,通过这个闪光点来传递人物所体现的多种神韵[2]。在曾颖的作品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批典型的聚点式小人物,例如《舞者阿霞》中的阿霞、《姚算盘》中的姚算盘、《垃圾山上的风筝》中的王志等。以《舞者阿霞》为例,《舞者阿霞》中的阿霞是一个来自大山的追梦者,她为了自己的舞蹈梦,毅然逃婚;她执着自己的舞蹈梦,不怕孤独;她坚持自己的舞蹈梦,跳楼保洁。曾颖用了这三个精彩的细节场景,着力于凸显阿霞的一个性格元素——不为贫困所累、不为金钱所诱的坚持。这构成了阿霞性格系统中最突出的性格元素,以此构成阿霞这个人物性格系统中的主导性格,成为了阿霞这个不曾被待见的山里姑娘在繁华省城中让人肃然起敬的闪光点。同时,曾颖又从阿霞的舞姿、别人对阿霞舞蹈的评价与眼光、阿霞跳楼后的言语、心肠最硬的外科男医生的落泪等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去突出阿霞身上这个最醒目的性格元素,使整个人物大放光彩、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赞叹阿霞的坚持本心时也从阿霞这个人物形象体现的多种神韵,主要表现为对追梦者的肯定和对金钱纵欲社会的否定。

(二)变点微形象,定格宏渊源

人物形象的动态塑造是一个人物有血有肉的根源,曾颖的很多作品在人物的动态塑造上,常借助“变点微形象”来达到目的,这种方法也称作“变点式人物塑造”,它通过展现人物的性格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曾颖小人物系列作品中也存在着一批较为典型的变点式人物,例如《宠物记者李小毛》中的主人公李小毛历经多次求职碰壁后由一个怀抱“新闻与正义”的记者发展到一个为了得到像雪一般飞来的稿费单和约稿信而丧失新闻人应有的正义的宠物记者;又例如《恶爸爸》中的主人公爸爸,在儿子意外烧伤后的四个行为片段就是其性格动态发展的过程,爸爸从背子求医、筹钱医子到无奈扔子和麻木谈子,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一个善爸爸发展到一个恶爸爸的形象;再例如《夫子偷铁》中的主人公王夫子,王夫子一介文化儒生,为世人所荣却抵不过生活所困,沦落到偷铁赚钱而最终狠遭批斗、名誉扫地。

“世上最邪恶的事情,莫过于先逼良为娼,再审判你的道德”,《夫子偷铁》中王夫子所说的这句话形象的概括了李小毛、恶爸爸和王夫子三人的性格演变根源。也就是说,李小毛、恶爸爸和王夫子三人的微形象变化原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皆因是社会或生活所迫,使其生活轨迹渐渐偏离了原本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像一个充满邪恶的大熔炉,不断地扭曲、毁灭着这群无助的弱者,他们的生存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他们的苦海挣扎毫无生命的意义。作者借助这些微小形象的变点来定格我们忽略已久的宏大渊源——道德。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道德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当今社会,道德日渐趋于沦丧,谁之过?这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三)典型小道具,映射大蕴意

道具是戏剧名词,它一般是指一个物件如手帕、佩剑、书画等。道具是戏剧有机的成分,具有戏剧价值。在情节的发展中,它常常成为矛盾冲突的因素,有时,甚至贯穿全剧,成为产生矛盾或解决矛盾的关键[3]。在曾颖的“小人物系列”创作中,存在着很多以“小道具”贯穿全文线索和情感的作品,这些小道具不仅仅作为一个人物行动载体出现,而更主要的是以小道具背后所蕴含的一种社会文化意义的集大成者来映射全文的大蕴意。对小道具的运用,曾颖看重的是一个“巧”字。通过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所处的环境去巧妙安排人物与小道具之间的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从而绘建出一幕幕看似平凡琐碎而实际饱含深刻蕴意的生活场景。

例如,《垃圾山上的风筝》中的风筝,风筝乃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事物,可以说,放风筝也是司空见惯了的,但是作者中风筝存在的巧妙之处是放风筝的环境和放风筝的人。作者别出心匠的将风筝这个小道具安排在一个靠捡垃圾维持生计的人身上,主人公王志每天傍晚的放风筝成为垃圾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奇葩”,试问,连自身生计都没有办法维系的人怎么可能有这种心情和闲情去放风筝呢?从而引出“人穷心不穷”的作品主题。《卖油灯的盲人》中的油灯,油灯贯穿了主人公生活和经历,也成为了全文情感的寄托。笔者认为,盲人卖油灯的巧妙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卖油灯的人是一个盲人,对盲人来讲,世界是黑暗,光永远是奢侈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盲人卖油灯这么一副滑稽的画面?这是引起读者兴趣的根源。二是买油灯所处的环境。作者巧妙的将盲人卖油灯安置于灯光璀璨的现代大城市街头,以强烈的反差对比勾勒一幅与现实极度格格不入的画面,从而衬托盲人卖油灯背后的真正蕴意:自力更生。又例如《借脸》中的脸,脸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是每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全文以脸作为贯穿全文的小道具,围绕国土局陈局长借脸和主人公凤明不借脸展开了一场金钱和尊严之间的较量。主人公凤明的最终抉择撼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在这个物流纵横的社会,又有多少人面对金钱的诱惑为了自身尊严而坚决不折腰?

曾颖笔下的人物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为社会所忽视的弱势群体,但他们有的凭借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的凭借高超生存技艺,保住了独立的人格,活出了自身尊严、活出了自身价值。不管是风筝、油灯还是脸,这些典型的小道具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表层价值,而是折射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自身生存价值的一种肯定和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努力。

二、借凡寓卓的题材立意

微型小说文体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概括力和对生活本质的穿透力,都是通过微型小说的立意来实现的[4]。在立意方面,曾颖微型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凡寓卓”。笔者认为,所谓“凡”指的是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系列的题材几乎都是选自弱势群体生活生存的点滴,是现代社会炙手可热、老生常谈的问题,具有贴近生活的现实性。而“卓”指的是平凡的题材背后卓尔不凡的立意,这里的立意往往代表了作者创作的目的以及对事物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作为“社会低层人物代言人”的曾颖,其创作是如何为弱势群体代言的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曾颖微型小说创作题材立意的不凡之处。

(一)新奇立意,以奇写不凡

“立意新奇”是欧•亨利等著名微型小说理论家和作家共同指出的微型小说第一要素[5],也就是说,新奇的立意是一篇优秀微型小说所必须具备的特点。曾颖微型小说中弱势群体创作系列中存在着很多带有新奇性立意的作品,通过新奇的构思奇妙的将“奇”与“凡”结合,以奇写不凡,带给读者新鲜的视野和独特的感悟。

《想给猪焗油的人》描写的是一位为了招揽生意而背着自己的小猪到处求焗油的农村汉子,使人哑然。但是作者巧笔一转,在农村汉子苦闷诉说中仿佛将一切的啼笑皆非都化为了默默的聆听,善良的读者可能都会像文中的“我”一样,衷心的希望真的会有一家理发店能够接受农村汉子的荒谬请求——给猪焗个彩色油,毕竟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讲都不是易事。给猪儿焗油这件事是新奇的、是荒谬,但是其焗油的目的却是那么的平凡,作者在这里想要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是想要借助这件看似很荒谬的事来印证其平凡目的背后不平凡之处,那就是现代人对于稀奇古怪东西的盲目追求成风,这种追求已经偏离我们社会发展的思想主流。又《无辜的字母》描写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因为血型检查的失误而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让读者视觉一震的是这个老人将一生的悔恨放在一个小小的字母A身上。这个小小的字母强烈的冲击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或许每一个人都会扪心自问,人可以将自己所犯的错误根源归咎于一个无辜的死物身上吗?这也恰恰是作者想给每一个读者展示的价值所在,无辜字母A的背后所存在的不凡的意义是告诫读者:面对错误,需反思自身,切身面对。

总而言之,曾颖创作是在遵守微型小说“立意新奇”作为第一要素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其作品的新奇立意并不是单纯的追求作品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的新奇性,而是注重的是新奇构背后所蕴含的不凡意义,这种以奇写不凡的立意手法使得曾颖的作品在微型小说界中成功脱颖而出。

(二)温情立意,情温意不凡

在曾颖弱势群体系列创作中立意的创新点是脉脉温情性,这一来是符合了弱势群体系列创作的情感需要,即是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二来是温情二字符合中国读者的一贯的审美情感需要,作品中的温情如一股淙淙溪水流入心底,拨动每一个读者内心最善良的琴弦,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三则是作者立意手法的高超之处,即是借助淡淡的语言,传达脉脉温情,并一一展示温情背后不凡意义。

例如,曾颖在写社会最低层人物乞丐的时候,往往将乞丐化作善良的天使(《乞丐的善心》):先是写年轻乞丐对老乞丐的无私照顾;然后写老乞丐临死前请求年轻乞丐做的三件事,分别是请人收尸、酬谢年轻乞丐和传承善心(请年轻乞丐在备受打骂的情况下主动接受东东杂货店老太太的帮助);最后写年轻乞丐在完成老乞丐交代的前两件事后,义无反顾的去完成第三件事,“走向冬冬杂货店”。在当下社会,做善事施善心的新闻有很多,但是发生在两个乞丐身上并且以这种方式传承善心的新闻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极富新鲜性。但事件的新鲜性并不是表现的重点,重点是表现施善心的人——乞丐。年轻乞丐一开始就以一颗善良的心照顾着老乞丐,他让我们相信,有如此善心的人必定做出更多的善举,故而读者对年轻乞丐在最后想都不想走向冬冬杂货店的举动真心信服。作者在这里化本应最应该接受善心的群体为施送传承善心的主体,让读者看到,传承善心无界限无阶级。又如《一米树荫下的慈悲》,描写的是老乞丐对小乞丐大方分享自己的生计地盘,老乞丐的善良深深感动了过往的行人,因而他收获也比平常多。

社会上的人总是步履匆匆,所有的温情似乎都在庸碌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当作者将这一幅幅带有温情性的画面娓娓道来的时候,人们犹如看到了冬日里阳光般温暖。除了乞丐的温情,曾颖的作品中还存在着很多类似的例子,如《小幸福》中那个虽然很渴望有一盒彩色笔但是依旧千里迢迢的将捡到的彩色笔送还的小女孩,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在骗抢风气渐繁衍的社会中仿佛一缕缕温暖的清风吹进人的心房。曾颖微型小说的温情立意,既显示了作者对弱势群体情感倾向,又通过这种读者易于生发情感共鸣方式,引发读者的温情共鸣,因而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三)喻世立意,哲理表不凡

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做出一般的评价,而是将立意扩深,向生活的本质掘进,让具有现实意义的立意灌注进深刻的生活哲理[4]。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立意除了带有最基本的元素新奇性、创新点温情性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闪光的地方是喻世哲理性。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去探讨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的喻世立意,挖掘其个中不凡点,即喻世立意所带有哪些深刻的生活哲理,这些生活哲理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存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一是以正喻理。通过正面的例子来传播正能量,使得读者在无言中吸收这股正能量,获得思想的启迪。这种榜样教化方式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最传统也最为受用的,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价值趋向和审美需要[6]。曾颖运用这种以正喻理的立意方式的作品主要有《劝世文》、《不要因为你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别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向往天空的鱼》。其中,《劝世文》通过第三叙述者“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贯彻全文,读者们跟随“我”的叙述来认识、了解主人公刘老。他“行善弃恶,尊老爱幼”,穷极一生劝世劝人,一篇篇劝世文如《诚信做人》应时而生又惜时而灭,最终淹没在一座座高楼一股股欲望中似乎从未出现。这里例子中主人公的结局虽然是悲剧的,但是笔者认为,作者创作的重点并不是在主人公刘老的命运结果,而是侧重于主人公刘老把握命运的过程以及刘老一生的执着与追求。刘老穷极一生的执着与追求,无非就是想唤醒世人那颗沉睡已久的带有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心。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借助刘老故事告诉大家的不凡立意:传统民族文化正在飞速的消逝,挽救传统美德迫在眉睫。又如《不要因为你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通过主人公毕业遭遇和困惑来告诫读者:坚持自我个性,不要随波逐流。又《别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描写了民工胥富被一个小女孩的微笑和柔语感动,继而放弃与公交车在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华为灰烬的念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小女孩的微笑不仅仅是挽回了民工胥富的生命,更是挽救了自己、全车人甚至是车外无辜者的生命,可见,微笑的威力是多么的强大。皆大欢喜的结局在愉悦读者的同时,也在柔情的嘱咐广大读者:微笑是天下最好的良药,它可以传递快乐,消灭苦楚。由此可见,以正喻理的立意方式可以化抽象哲思为具体榜样,喻世励人。

二是以反衬理。恰当借助反面教材来宣扬正面哲理,往往会达到运用正面例子教化而不能达到的高度,因为太多的甜言蜜语往往会迷人心智,在很多大是大非面前并不能做很好的判断。相反的,作者若出其不意的转个弯,化正面例子为反面教材,一来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来可以增加作品的鲜活度,三则使得读者在反思反面教材过程中收获正面启发。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以反衬理”的作品如《一劳永逸的梦想》、《农民赵四伯的教育生意》。其中,《一劳永逸的梦想》描写的是主人公九禄一辈子都在追求一件事,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好困扰自己生活的所有麻烦,先车后房再孩子,然后是孩子的车孩子的房……这个一劳永逸的梦想如影子般忽近忽远,永远没法实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正是当下步履匆匆的人的真实的写照,通过借助主人公在作品末尾的恍惚慨想来对社会这种追求“一劳永逸的梦想”的现象给以温和式的否定,以此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可见,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以反衬理”的立意手法是温婉柔和式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以正喻理式的立意方式还是以反衬理式的立意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宣扬哲思,这就是曾颖微型小说的卓尔不凡之处。笔者认为,如果可以将“以正喻理”和“以反衬理”这两种喻世立意的方式紧密结合,这样的作品不仅在立意上更加完整、结构上更加鲜明,而起其正反所映射的哲思会更加相得映章,深刻生动。

三、似拙实巧的故事情节

由于微型小说篇幅较为短小,往往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侧面等反映、折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所持有的情感倾向。如何在如此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表达完整丰富的含义是众多微型小说家一度苦恼的问题。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成功的克服了这个“两难”的问题,以高超成熟的情节艺术技巧绘建了一个个似拙实巧的故事情节。所谓似拙实巧是指一篇作品情节乍得一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实则巧妙连连、巧中带巧。曾颖微型小说故事情节不仅仅只有一个巧妙的之处或是只有一个高超的情节技巧构建连线而成,而是融合了多种巧妙的构思和技巧,大故事中套这小故事,大巧中带有小巧,使得文章环环相扣,雕琢不留痕迹。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一一剖析曾颖是如何剥去故事情节“拙”的面纱而呈现“巧”的本质。

(一)一悬到底,文末悬解

微型小说之所以能以区区篇幅吸引读者,化拙为巧,诀窍之一是设悬,悬字开篇,悬而不决,使读者处于急切的期待中,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在不断的解悬、设悬中制造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说:“我援引小说家所常用的诡计:从小说的中间或结尾抽出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将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装上一层迷雾。”[7]可见,设悬实每一个小说家常用的技巧。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也十分善于运用悬念,其悬念最大的特点是“一悬到底,文末悬解”,即曾颖笔下的作品的设悬是一开篇就设置悬念,这个悬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不断递升,在作品末尾时作者才三言两语揭开谜底。这样的设悬解悬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跟随悬念的递升情感也在不断的递升,最后来一个巧妙的解谜,犹如醍醐灌顶,读者恍然大悟!

例如《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一篇开就设下悬念:为什么主人公胥富觉得公共汽车上的凉气是阴森森的?接着又设下第二个悬念:为什么胥富本事不应该上这辆空调车的而他却上了?然后再设下第三个悬念:胥富今天要做的大事为什么非得上一辆漂亮的公共汽车?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说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拉出了胥富和一个小女孩平淡对话的画面,前后之间放佛一下子就失去了联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紧接着作者又抛出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胥富听到小女孩的亲切话语后会泪如雨下?作者千方百计设置了多个悬念,却一直没有将谜底解开,而是在最后一个情节中和盘托出,原来胥富要做的大事是炸车自杀,小女孩的微笑挽救了生命。随着谜底的昭然,各个悬念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不言而喻,大大满足了读者生动的艺术享受和刺激的阅读体验,也满足了读者消悬解疑的审美需要。

一悬到底,文末悬解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的故事情节在设悬、解悬中化拙为巧,巧妙连连。

(二)开门见山,骤升忽跌

开门见山是微型小说常见的开篇方式,因为微型小说字数的限制,作者往往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力求做到开篇点题,直入主题[8]。曾颖微型小说存在最多的就是以开门见山为开篇方式,如“民工系列”。而最令读者眼前一亮、扣人心弦的是其“骤升忽跌”的情节跳跃,是递升反转和反跌对比这两种情节技巧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微型小说创作情节的巧妙超越,使得作品的故事情节巧中带巧。

例如“民工系列”中的《民工斗雨》,随着雨水量的不断增加,民工斗雨的策略和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当全文的情感线不断的飙升的时候,读者都会认为雨不停民工斗雨坚决不会停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民工放弃斗雨欢乐聚餐。全文那种与雨作战的坚定情感线犹如一个泄气的气球不断往下跌直至地面,令读者讶异。又如《蒲公英的歌唱》,教育局的来信成为了作品中校长、老师、学生兴奋的导火线,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师生均不言弃如没有师资,校长去请去寻;没有资金,教师乐于推迟发工资;没有伴奏,巧设无伴奏童声合唱……而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师生众志成城的时候,“发错了信”短短几个字成为了全文情感转折的关键:大喜→大悲。这种骤升忽跌的方式造成前后的强烈对比,出其不意地打破了微型小说多拘泥于开门见山开篇方式的平拙和读者一贯的阅读思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别样的视觉错落,更多的是使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单纯中见复杂,在单一中见变化,在短小中见丰义,在一起一落、跌宕起伏中产生“尺水兴波”之妙。

开门见山,骤升忽跌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故事情节在情感的递升转变落差中化拙为巧,巧妙连连。

(三)正反交错,双线碰撞

鉴于微型小说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作品的故事情节一般是采取单线反馈法,即是集中描写一个主人公或是一件事,又称“单线概述法”。微型小说的单线概述法线索单纯,脉络清晰,是我国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但囿于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序列性,很容易产生平铺直叙和单调乏味的缺点[9]。在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以“正反交错,双线碰撞”为主要情节技巧的作品,作品出现两个主人公,并且每一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一条情节线索,两条情节线索在某一个契机点钟碰撞正反交错发展,巧妙和谐化解了微型小说“单线概述法”所存在的疑难杂症。

例如《墙》,这篇作品主要描写的主人公有兰和芳。作者截取了三个细节单元来陈述二者之间是从相交到相离的过程。第一个细节单元是高考前,两个小女孩形影不离,相交成长。第二个细节单元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两个女孩欲言又止,相切而待。第三个细节单元是芳在一次打击卖淫嫖娼行动中与兰的见面,芳与兰一正一反相对,形同陌路。这篇作品明显有两条线索,一是芳的发展;二是兰的发展。这两条线索在“墙”这个意象的契机点下有着三次的碰撞,第一次是相交,第二次是相切,直到最后一次的碰撞才是真正的相离。芳和兰一正一反的交错发展,双线碰撞,披露了意象“墙”的真实意蕴:墙之里外,人之走向。在这里,墙里就代表了城市人,而墙外就代表了农村人。兰正是因为是农村户口而不能报考干部,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城乡歧视吗?作者通过芳和兰最终命运的反差对比,揭示了现代城乡的不平等现象,表达了城乡平等的渴望之情。

正反交错,双线碰撞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故事情节在一正一反、反差对比碰撞中化拙为巧,巧妙连连。

(四)以题概文,借尾点睛

俗话说“好题半文”,一篇作品拥有一个好的题目一是可以吸引读者关注、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二是文章主旨的归纳,让读者一目了然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三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曾颖的微型小说创作几乎每一篇作品都是“以题概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民工系列”,如《民工斗雨》、《民工洗澡》、《民工过年》、《民工回家》等,题目都凝聚了作品的主旨;又如《令人心酸的理想》、《慈悲》等题目包含了作品的情感倾向。此外,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不仅完美演绎了“以题概文”的艺术技巧,在作品结尾层面上更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结尾环境点睛法。所谓结尾环境点睛法就是在作品的末尾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渲染全文的情感[10]。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中的结尾环境点睛法多以“月亮”为主要意象来抒发情感,如《小保安和老收荒匠》的结尾“这时候,中秋节的月亮从东边的楼群背后探出头来,像一只困惑的眼睛,惊愕地注视着让它越来越搞不懂的人间”。月亮的困惑,恰恰也是作者乃是世人对当下社会这种“不助人”现象的疑惑,引发了读者深深地思考。又如《宝宝霜》和《刘大财的媳妇要来了》这两篇作品中,结尾大意均为“月亮奇怪的冲主人公笑了笑”。这奇怪的笑似乎是对主人公最终获得的结果是意外之中却又意料之外,使得全文莫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无尽遐想。

二是结尾哲思点睛法。所谓结尾哲思点睛法即是在作品的末尾直接将全文蕴含的哲思摆出来,点明哲思升华主旨[11]。在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中存在着运用“结尾点睛哲思”法的作品如《向往天空的鱼》、《夫子偷铁》。其中,《向往天空的鱼》结尾是“鱼和天空,永远是一对矛盾。向往天空的鱼,注定是痛苦而挣扎的鱼,只是因为挣扎的方式不同,而悲伤和痛苦的程度不同而已。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做的,便是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段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直接点明了全文所表达的哲思:追求梦想的二难矛盾性。又《夫子偷铁》的结尾“世上最为邪恶的事情,莫过于先逼良为娼,再审判你的道德”,简简单单一句话凝聚了全文的情感倾向,敲响了世人内心沉睡已久的警钟。

“以题概文,借尾点睛”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在主旨挖掘、升华中化拙为巧,巧妙连连。

四、结束语

本文从人物塑造、题材立意、故事情节三方面来探索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的辩证统一性,即以小见大,借凡寓卓,似拙实巧。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平行独立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推动发展。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中“弱势群体”系列作品,正是集“以小见大的人物塑造,借凡寓卓的题材立意和似拙实巧的故事情节”大成,实现了“小”和“大”、“凡”和“卓”、“拙”和“巧”这三对矛盾体的辩证统一,使得作品在微型小说界中成功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眼球。随着曾颖弱势群体系列微型小说的强势推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弱势群体问题又掀起讨论的热潮。曾颖以其作为新闻人最初的本心和责任及其对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抒写了一页又一页关乎社会底层人的篇章,创作了一册又一册表达自己主观情志的作品,切身为社会底层人代言,使得读者在感受平凡小事以及社会低层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内容中产生“电光火石”。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曾颖微型小说创作的闪光点和所带来的文学功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小小瑕疵。笔者认为,曾颖微型小说创作中有些作品因为过于讲求直白化、通俗化,而在文本艺术空白方面稍有欠缺。当然,创作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无法苛求作品满足千亿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曾颖微型小说创作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电光火石”已是艺术享受的最大盛宴。

参考文献

[1]李瑞环.辩证法随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6.

[2]石麟.金批《水浒》的人物塑造理论[J].水浒争鸣,2001,(1):264-277.

[3] [9]杨昌江. 甘德成. 微型小说技法与鉴赏[M].北京:学苑出版社(北京西四颁赏胡同四号),1990,(10):71,44.

[4] [5]刘海涛. 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8,102.

[6]刘积琳:微型小说立意运思探幽[J].东北师大学报,1994,(6):76-77.

[7]车尔尼雪夫斯基. 怎么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序言.

[8]黄炽:开门见山——《红》海杂艺录[J].东北师大学报,1994,(6):354-360.

[10]樊林:“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J].社会科学报,2005,(24):40-43.

[11]丁伯林:试论欧亨利式结尾的反讽追求[J].铜陵学院学报,2008,(5):86-88.

 

0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