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灵魂深处的糖油果子

 
    好朋友赵静,是个油果子爱好者,常开着车从城市那边穿城而来,买两串糖油果子,然后穿城而回,一脸幸福的样子。我经常和她开玩笑,说她是将糖油果子,当成了返老还童的灵丹药。糖油果子之于她,确实起到了唤醒童年记忆的作用。
 
    一个人对某种食物的偏好,很大程度上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关系。一种食物,能让人想起一个人或一些事,那食物就不再是食物,而是一种情怀了。
 
    赵静的糖油果子情怀,与她的奶奶有关。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赵静对奶奶一辈的身世不太清楚。不一样的是,别的人是没兴趣了解,而她是有兴趣,但却无从了解。因为从她懂事起,就无数次问起过奶奶的身世——她是哪里人?家里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来到这里?怎么样和爷爷认识并结婚的?为什么所有亲戚只剩她一个人?这一切的对常人来说是普通的家常话题,对奶奶来说,却是讳莫如深的秘密。除了知道爷爷是在爸爸不到100天时就去世之外,便再没有任何讯息。而大家推测,奶奶近乎于固执地对身世保持沉默的原因,应该与此事有直接关系。但直到奶奶去世,谁也没有得到答案。
 
    除了这一点小小的不同之外,这个奶奶与别的奶奶,其实也没什么不同。一样的宽厚与慈祥,一样的勤劳与善良,一样的朴实与能干,一样的把喜悲绑定在儿孙身上,为他们的“得”而高兴,为他们的“失”忧伤,永远把担心和焦虑,牵挂在儿孙们令她无能为力却又无法轻视的人生故事上。但父亲并不认同对奶奶的这种评价,他说:“其实,你奶奶可是凶得很,只要我做了下河洗澡或者别的有危险的事情,那可是要往死里整的。”这种“凶”里所包含的,也许是一个含辛茹苦抚育幼子的母亲对爱的极端化的认知。
 
    奶奶早年在四川大学帮工,结识了很多大学的老师,并养成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敬畏感,加之那个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导向还有残存,故而,奶奶对读书成绩好的大孙女赵静,特别青眼有加,常常觉得这个喜欢读书并且字写得不错的孙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每天黄昏在家门口小板凳上坐着陪孙女做作业,并领受过往的人们对孙女从成绩到书写甚至待人礼貌方面的表扬,已成为老人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人还有一件最幸福的事,就是带着这位在她看来最像读书人的孙女,到川大校园里去探访当年的熟人,既让孩子感受一下校园里浓浓的读书气息,又让她能有机会接触到奶奶希望她成为的那种人——读书人。
 
    奶奶喜欢川大的校园和那里面行走着的人,而孙女喜欢的,则是在去川大或回家时必经的九眼桥头饭店里的糖油果子。糖油果子与奶奶的形象绑定,并成为童年最不可动摇的记忆,与此有直接关系。
 
    糖油果子摊,总是摆在饭店最靠街面的外间。一口大锅装着油在熊熊的大火上翻天冒滚,发出糖和糯米烧灼之后特有的焦香味。那时的糖供应还比较稀缺,故而流行的糖油果子,是没有馅的。通常,是穿着满是油渍工作服的服务员大婶把一团团湿糯米面搓揉成团,然后扔入油锅任其翻滚浮沉,泛起的油花,如太阳上升起的光芒一样四散发射,香气扑鼻。
 
    如果服务员太忙或心情不佳的话,搓揉成团的工序也就省了,代之以一扯一扔的简单程序,就像累了的女娲不再耐心照着自己的模样造人那样。那些节约了工序的糯米团,在扑入油锅之后,被一把大铁勺无休止的碰撞之后,终于棱角尽失,个性全无,变成青一色的圆形或椭圆性。这一过程,与人的成长,有几分相似。
 
    变得圆滑的油果子,还不算修成正果。还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加糖。只有经此一关,油果子才能成为糖油果子。
 
    糖油果子的糖,一半是通过和面的水加到果子的内部,渗入到最深的内层。而表面的那一层红糖,则是在炸油果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往锅里掺入早已调和好的糖浆。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神秘工序,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沸腾的油一旦掺入了水,那必有一番火星撞地球般的爆炸。但奇异的是,炸油果子的师傅一勺勺往油锅里舀糖浆时,油锅内的油居然处变不惊,对新来的异己份子们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亲切地接纳了它们。而锅内翻滚着的油果子们,则更是欢天喜地,如鱼得水,尽情享受着从天而降的甜蜜糖汁,在油与火的作用下,为自己穿上一件金黄的外衣。
 
    炉下的火在欢快的舞蹈,锅里的油和油果子,被勺子搅动,欢快地旋转,把一场泛着香味的狂欢,呈现在排着长队垂涎欲滴的人们眼前,让他们从鼻子到心里,都一阵一阵的痒。
 
    这场联欢会持续二十多分钟之后,一把大漏勺,把意犹未尽的油果子们打捞出来,像妈妈把在澡盆里玩得正嗨的婴儿拖出来。它们不情愿地叽叽喳喳抗议着,一把香香的芝麻下去,如糖果堵了孩子吵闹的嘴。之后,竹签出场,一串四个,不一会儿,一大堆分散的果子,就变成一筲箕整齐诱人的糖油果子串,进入到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胃中,成为与童年密不可分的记忆。
 
    两只手各拿着一串糖油果子奔跑在飞着槐花与蝴蝶的川大校园中,成为阳光与风景的一部分,是赵静关于童年最美好回忆的大部分,而其中,尤以油果子占的权重为最。她能从中体会到完全不一样的爱——奶奶通常会买四串糖油果子,而总是以牙和消化等原因,将自己那一串,送给随行的那个孩子,让她体验到那份与姐妹们不一样的宠爱,而通常,作为奶奶的骄傲,她随行次数最多。她也因此对奶奶心怀感激,许愿要好好读书,工作了挣钱,带奶奶去北京看毛主席。
 
    这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愿,最终没有实现。几年后,赵静考上大学,在重庆读书,假期时,带着打工挣钱买回的蛋糕,赵静匆匆回到家,但奶奶住的那个小房间,已经空了。那张每次回家都会乐呵呵迎她的笑脸,再也不见了。爸妈说,奶奶走得很突然,大家为了不影响她学习,也为了不让她看到奶奶临走时只有七十多斤的身体,决定先不告诉她。因为奶奶最宠爱她,大家怕她一个人在异乡听到这个消息受不了——这也就是老人家走之后几个月她才知道消息的原因。
 
    一场迟来了几个月的悲伤,铺天盖地而来。一想起奶奶生前的点点滴滴,一想起和奶奶一起行进在飞着槐花与蝴蝶的阳光中飞奔,一想起九眼桥饭店的糖油果子,一想起自己幼时给奶奶许下的愿,她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平静下来,想起给奶奶的礼物,拿出来,放到床头,像她生前一样。
 
    母亲很好奇,问为什么是蛋糕而不是糖油果子。
 
    她答蛋糕柔软,糖油果子怕她嚼不动,不消化。
 
    母亲听了,苦笑着说:“看来,你也是被她骗了。其实,糖油果子一直是她的最爱,直到她去世前几天,还在托我们给她买!”
 
    这句话,让赵静又哭了起来,流下的泪,浸入了之后N多年吃过的所有糖果子中……
 
    2016年12月6日于成都天涯石

灵魂深处的糖油果子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