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小说,讲的是有一个人与他的邻居有仇,为了报复,他暗暗实施了一个恶毒而阴险的计划——教邻居家的孩子学结巴。邻家孩子每次学着结巴说话,他就故意装作被逗得前仰后合,夸孩子聪明,有表演天赋,时常做陶醉和佩服状,有时甚至给他发糖鼓励,使得孩子将结巴,作为一项显示自己聪明的才艺,久去久来,再也改不过来了……
这个人显然是懂得人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即每一个人都是有“聪明瘾”的,当一个人的某方面的长处,被周围环境认可,并将它作为一种特征给予标注的时候,这个人便有意无意地会被这个特征鼓励甚至绑架,将这个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
比如,某人能说会道,某人厨艺精湛,某人脑容量大,某人游戏打得6,某人卡通追番量大,某人狼人杀玩得高,某人舞跳得炫,某人酒量凶猛等。这些标签,一旦贴在人身上,宛如给小怪兽贴上了符咒,眨眼之间便特征分明,异于常人。连阿Q被人贴上“真能做”的标签时,也容光焕发,椿米更加来劲。
当一个人将某项技能和长处作为自己的特征时,他便会乐于享受这种特征带来的快感。并且有意无意地强化它。比如,某人常被人们夸赞聪明,他也很享受这种过程,一有机会,就展示这种聪明;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展示,而为展示而展示的聪明,往往离愚蠢已非常近了。
于是,我们就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被表扬书读得多的,每个话题都跳出来给别人“斧正”,直至把天聊死;歌唱得好的,常常不自觉地成为麦霸,抢着一首一首地唱,直至把OK厅唱个人去楼空;酒量大的,一上酒桌仿佛斗士上了战场,所有人则成为他必欲攻克下的对手;力气大的,三五句话之内就能邀约对方来一场掰手腕比赛;常被夸穿衣有品位的,会为了这个特征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将钱和精力全用在选衣服上,还时常因为对别人的穿衣品位表示出的鄙夷而得罪人……
所有的事,必须以场景和时间为前提。在对的时间和场景之下展示自己的长处,是推介自己的好方法,反之则不然,甚至将事情往相反的方向推。
我年轻时就干过这样的蠢事:那时,我热爱诗歌,于是天然地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爱诗歌。在我生活的只有四五百人的小厂里,我的诗写得最好。这就相当于在只有一个人参加的跑步比赛中常拿冠军一样,本不属于什么值得光荣的事。但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并没有这份自知。在人们半真半假客套加搪塞的表扬之下,我居然就以为自己的诗真的写得不错,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因为自认为“诗写得不错”而干出的种种荒唐事,就滑稽透顶,譬如:不择时间地点和受众,随时从口袋里掏出诗稿来,装出向人讨教实际是炫耀的展示,以及自以为自己已是“诗人”,不应该在轰鸣的机器前劳动,时常嘴里发出厂领导不重视人才的牢骚,或甚至用糖哄小孩子来听我念诗等等等等。这些行为,让我变得古怪而搞笑,直至有好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悄悄提醒:“你不要动不动就和人谈诗,连守门的和铲煤的都不肯放过,大家都有点怕你了……”
这一声出乎意料的晴空重棰,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虽然疼痛而尴尬,却让我明白了自己陷入的认知误区——被自己所谓的优点和长处绑架,为“长处”而“长处”的行为,其实是笨拙和滑稽的聪明瘾。当然,这并不包括那些真正有才华并执著于修炼才华本身的人。
所谓被“长处”绑架,实际上是被“长处”的表象蒙蔽对自己缺乏客观认知的表现。而破除这个魔障的惟一方法,就是认清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说起简单,实际却很难的事情。
2017年8月29日于成都天涯石.借园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