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是腊月初八。

  每年腊月初八,我都会想着要吃几碗腊八粥,这粥早年是外婆和奶奶给我煮,后来是母亲给我煮,现在,则轮到我给妻子和女儿煮了。那一碗香稠可口的粥,与其说是粥,倒不如说是一种亲情的传承。

  腊八粥据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但对于大多数善于用胃记忆的国人来说,它的味道和吃时的氛围,不是属于宗教,而是属于家庭的。大家围着一锅热粥拉家常看电视,在我想象中是至美的场景,特别是窗外寒风凛冽,雪花乱窜的时候。

  在中国这个同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几个季节的庞大国度里,很多东西,除了称谓相同之外,便再无什么联系了。腊八粥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同样被称为腊八粥,北京人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和枣泥熬成,味甜而腻。而在青海,则是用麦仁和牛羊肉姜皮草果等熬成的乳糜。在江南苏州,腊八粥里必有茨茹荸荠胡桃仁等清甜的蔬果。而在四川,其原料则主要是黄豆花生山腊肉香肠胡萝卜白萝卜。陕西人喜欢面条,煮腊八粥也不忘放上几根;而山西盛产柿子,煮腊八粥少不得要往里掺上几个。

  也是因了地理和民俗的原因,在同一个腊八粥的名号下,便有了酸甜麻辣不同风味的腊八粥孪生兄弟。也是因了口味和物产的不同,人们烹制腊八粥的调味品也是千奇百怪,写成书来恐怕会压死一头牛,而且,随着各地人们的交往和流动,谁又敢说今后几年里不会出现像各大菜系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各式杂交腊八粥呢?既然洋派的现代人能想出用可乐炖鸡之类的时尚美食。那不久的将来,用啤酒加热狗加燕麦加奶酪再加苏打熬成的时尚新潮腊八粥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腊八粥的口味和做法之外,关于吃腊八粥的程序和仪式也是很有意思的。古代印度人和中国人吃粥前的上香礼佛自不必说,而北京人,除了礼佛自己吃之外,还会拿去馈赠街坊和亲友。可以想象,寒风呼啸的冬天,四合院里穿梭着满含笑意端着腊八粥的婆婆爷爷们满脸的笑意。于是,各家各户桌上便摆上了口味不尽相同的各式各样的腊八粥。这样的场景是可以从眼入胃直暖于心的。

  陕西农家,吃腊八粥是要全家在一起的。除了自己吃,还会拿来供奉祖先和仓神。而甘肃的农人们更加淳朴,他们除了把腊八粥送邻里,还会给家里养的动物们分上一杯羹,让他们也跟着喜庆喜庆。

  往往在这些时候,粥已不是粥,而是一种心情。这就如同月饼是中秋的心情,棕了是端午的心情。一旦失去后者,月饼就成了一团只会增高血脂的糖饼,而粽子,也无非就是一个不易消化的糯米团。

  但可以肯定的说,越来越务实的现代人在得到许多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这就如同超市里天天可以买到一大堆精美的八宝粥,但买不到的却是身在异乡的老母亲老外婆满含慈爱笑意熬成的那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腊八粥,但一千种腊八粥背后,却永远只有一种眼神。这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越来越远离却越来越渴望得到的爱的眼神。这东西,是用任何的价钱在任何的商店里都无法买到。

  

  朋友们,您老家是怎么煮腊八粥的?介意跟帖说一下吗?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