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占水师》影评
1915年12月20日,随着土耳其军队的最后一次冲锋,加里波利(土耳其称恰拉卡莱)的战争进入尾声。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在8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共牺牲了8万多条生命,其中英澳联军损失1万人,土耳其军损失7万人,这些牺牲者都被撒上石灰,埋入万人坑中,他们中的许多人,至死家人都不知道他们的情况。
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农场主康纳·约书亚便是这些不幸者当中的家人,他的三个儿子,在他关于“上帝、国王和祖国”的传统荣耀教育感召下,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三兄弟一起参军,并一起消失在加里波利战争中。他们的母亲遭受巨大的打击,而变得神智不清,在儿子们失踪后的4年里,她一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迷糊时,就敦促丈夫给孩子们念睡前故事,而清醒时,就责怪丈夫把孩子搞丢了,怪他没有把孩子找回来。在痛苦与纠结中,她踏入水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埋葬了妻子之后,约书亚踏上了赴土耳其寻找儿子的路,他希望能将孩子们的骸骨,葬在他们的母亲身旁。在伊斯坦布尔,他遇到一个聪明的土耳其男孩奥尔汉,小男孩以抢夺行李的方式,将约书亚引到老城一家古雅的小旅馆,见到了美丽的老板娘艾希。艾希的丈夫与约书亚的儿子们在同一场战争中失踪,他对约书亚充满了敌意和仇恨。在曾经充满欢乐与幸福的家中接待夺走这一切的敌人的家人,她的心中充满了压抑和不平感。
英军管理者拒绝约书亚前往战场寻找儿子,他告诉约书亚:“无论是滑铁卢战争还是克里米亚战争,还是刚结束的加里波利战争,所有牺牲者都已成为肥料,不会再找到任何个体的人了。”这段话激起了约书亚更强的寻找儿子的决心。
约书亚寻找儿子的决心,打动了老板娘艾希,在这位将“如何对待孩子”作为衡量男人的标准的美丽女子看来,这位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孩子的父亲,是个好父亲,而他失去儿笔的身世,与自己失去丈夫的经历也有相似的痛楚。在同病相怜的情绪支配下,她为约书亚指出了一条可以绕过哨卡直通战场的路。
按照指点,约书亚坐渔夫的船偷渡到加利波利战场。在这里,他遇到曾经敌对的英军和土耳其军的军官们正在英国皇家公墓委员会的指导下寻访并甄别战疫人员。而土耳其方的代表,就是当初镇守这里,让英澳军队吃尽苦头的哈桑少校。
哈桑少校战前是一位工程师,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在极其复杂的感情支配下,帮助约书亚寻找到他的儿子遇难的地方。约书亚凭着天然的直觉,找到了二儿子爱德华和三儿子享利的骸骨。享利的头上留着一个近距离射击的洞,英军认为这是土耳其人杀俘的结果。约书亚为此狂愤不已,要与哈桑少校火拼。哈桑少校不做任何辩解,只是送给他一份后方战俘营的名单,上面清晰地写着他的大儿子亚瑟幸存的消息。
约书亚决定往安卡拉去寻找亚瑟,但此时,希腊与土耳其的战事一触即发,英国军方不希望约书亚的寻找为他们添乱,他们没收了约书亚的护照,并安排强行遣返他。就在英军宪兵赶来抓捕他的时候,旅馆老板娘帮助他逃出伊斯坦布尔,在一段日子的交往中,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已渐渐消失了敌意,并渐生好感。约书亚也因为出于道义感帮助艾希对付前来争夺家产和儿子的夫家人而赢得了她的心。
约书亚跟随哈桑少校的国民军前往安娜托尼亚寻找儿子。半路遇希腊军埋伏,土军全军覆灭,约书亚侥幸逃脱,并凭着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梦境,找到正在教学画画的大儿子亚瑟,在教学里,亚瑟向他讲起了两个弟弟遇难那天夜里的场景,因为不忍心让流了几小时血的弟弟承受痛苦和自杀的罪过(教义不允自杀),他万分痛苦地用枪抵着弟弟的头,一起念儿时父亲为他们念过的飞毯的咒语“唐吉”,结束了弟弟的生命,那幅惨景令他痛不欲生,他也因此无颜回家。
约书亚安慰亚瑟,并以生命相挟,让亚瑟答应跟自己回家,两人历尽万难,从炮火与追击中逃出生天。当他重回到伊斯坦布尔艾希的小旅馆时,迎接他的,是一杯堆满了糖的咖啡,此前,艾希曾告诉他,当地风俗,相亲成功与否,是看姑娘为客人冲的咖啡中糖的份量,糖越多,爱越多!
这个温馨的结局,为这部惨烈的电影,划上了一个不算太绝望的句号。这个结局,也是导演罗素·克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映。这位主演过《角斗士》、《美丽心灵》等大片的著名演员,在以往的岁月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男人形象——刚毅与柔情的恰到好处的拿捏,是他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原因,而在《占水师》中,他把这一特长,发挥在导演的技巧中,用无数的细节和极具穿透力的故事冲突,讲述了他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在“上帝、国王、祖国、领土”等大词支配下,许多生命被无情地送入了战争铰肉机。勇猛厮杀着的敌对双方,其实就是原本并不差异的生命,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之源,而他们却身不由己地被投入了战争,并成为“肥料”,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反差,难道不是对人类的偏狭与争执最响亮的一声棒喝吗?这比之于那些将战争拍得很好玩很离奇甚至令孩子们心向往之的电影,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任何毁灭生命的战争,都是恐怖和绝望的,它不存在任何的美感和可讴歌性,对战争的任何迷恋与迷信,都是可怕的。而只有放下心中的仇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化敌为友,人类才有希望。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它过时了吗?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