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4K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在国内上映。这部电影,我至少看过不下十遍,但仍然感觉应该到电影院去看一次,不仅仅是为了还特纳托雷一张电影票,而是电影院的气场和氛围,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真正的电影意味。昨天下午和妻去电影院看了一场,果然感觉大不一样。激动之余,把多年前写的观感拿出来对照一下:
很久都没有遇上一部让人看过之后数天还依旧让人激动着的影片了。是当今电影水平越来越差还是我的眼睛和心灵越来越麻木?间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直到两天前,我看到《海上钢琴师》,这部拍摄于1998年的老影片是意大利写实主义新锐导演乔塞普·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的作品,讲的是一个艺术家对现实的拒绝和坚持的故事。情节大约是这样的:
1900年元旦,在开往美国的一艘越洋轮船维吉尼亚号上,一个孩子降生了,但他一出生就成为弃儿,好心的黑人铲煤工丹尼收养了他,给他取名为1900。在1900七岁那年,一场工伤事故夺走了丹尼的生命。1900这个无父母无祖国的孩子便在轮船上孤独地成长着。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发现他竟是一位无师自通的钢琴天才,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天赋。这样,他成为轮船上的钢琴师,并与轮船和钢琴相伴,往返于英国和美国之间,迎来送往无数对未来充满希望和野心的新移民们。在他们的脸上寻找出无数的音乐灵感。很多在漫长旅途中得到他音乐慰藉的人们将他的音乐和传奇向四面传播着。
二十多年的生命中,1900从未下过船,一直没有用陆地的视点看过一次海。他一直在海上漂泊着,在他的音乐世界中漫游着。其间,无数的人劝他上岸,人们告诉他,以他的技艺,一定会功成名就并赚来大把大把的钱。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但1900并不为之所动。
他的琴艺惊动了名噪美国的爵士钢琴之父,他来到船上,与1900进行音乐决斗。但在1900精妙绝伦的琴艺面前,他败下阵来。这使得唱片商蜂涌而来,要给1900灌录唱片。而1900在灌录唱片时看到他一生惟一为之所动的女孩。在女孩的激发中,他弹出一生中最美妙的一段乐曲。当音乐录制重新播放时,1900听到留声机里传出自己弹奏的音乐,他开始后悔并撕毁了那张可以为他带来上百万美金的合同,他的理由是:不能让音乐与他分开。在他看来,录下来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
在此之后,他作出了一生中惟一一次下船的决定,那是在他溜进三等仓偷吻了他心爱的姑娘之后的事。在他和她被人流挤散之后,他决定上岸去找她。但就在船上的朋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他走下舷梯时,迎面而来的高楼大厦和冒着烟尘和商业气息的城市使他惊惧,他最终放弃了惟一的一次登岸计划。
之后几十年,维吉尼亚号退役了,船被送进钢铁厂,在人们装好炸药准备起爆的时候,1900的好友小号手赶来告诉人们,船上有人,1900一定在船上。经过寻找,小号手终于找到失去钢琴的1900,但最终没有将他劝下船……
这是一部寓言式的影片,那个一生不肯上岸的天才钢琴家1900,实际上是很多在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社会中迷惘的艺术家们的化身。而岸,则是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在这里,丢弃了自我原则和艺术主张的艺人们一步步左右逢源自以为快乐地享受着商业文化带给他们的“成功乐趣”,在1900看来,这种乐趣是饮鸠止渴,无异于毒品给人的幻想,在这些幻想背后,不可避免的是艺术与人的分离,最终造成艺人与艺术的剥离甚至敌对。而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来自于人的心灵,最终也将归于人的心灵。它是不能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的,因为任何功利目的都可能让艺术扭曲。
近年来,商业时代艺人(或文化人)与艺术和文化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文化艺术界的问题。是放弃自我投奔如火如荼的商业并赚得盆满钵满最终弃艺术而去呢?还是如1900那样毅然决然决不妥协最终与自己的梦想之船一起灰飞烟灭,成为一片美丽的焰火呢?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答案的选择题。就大多数人而言,也许在看过影片之后,会有短暂的失语和怅然,但之后,该争名还是争名,该夺利照样夺利。而对于少数如1900的人,则会扪心自问自己许多问题。但更大的可能,是人们不看这部影片,因为在这个商业大片层出不穷人们的眼睛和头脑已被电脑特技轰炸成一片空白的时候,这样一部没神仙没搞笑没帅男美女甚至连半个武打镜头的影片显然是不能有卖点的。只有少数有心人会从处理光碟中选出这张碟片,并深深的为之感动。这不能不说是1900的悲哀,这更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悲哀。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