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者调查发现,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药袋包裹长大。2012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果农称苹果交易量大抽检很难发现农药残留。农药检定专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据《新京报》)
  
  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今天,每一个与毒食品相关的信息,都会受到近乎于恐慌的放大。越是有名气的产品,越是容易被牵扯进去,就如同名气越大的明星,越容易卷入是非一样。此前已有太多知名产品陷入到类似的尴尬之中,这些真真假假或轻或重的问题食品,既反映了当下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同时也显示包括媒体和网络在内的现实舆论生态,二者都不敢说十分健康,而彼此叠加之后,产生的后果,就让人担忧了。对于这种情况,做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分析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不安全的毒食品和媒体不完全客观科学的报道,都是存在的,二者不能相互否定更不能相互取代。而整个社会,也只有在认知水平提升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之后,才能更为科学、客观、公正地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以目前争论激烈的烟台红富士套违禁药袋事件为例。媒体记者行使报料和报道职责,将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包括果农在内的烟台有关各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汹汹舆情,其焦虑、恐慌甚至愤怒,都是可想而知的。此时,急需要来自第三方的权威验证部门来提供公正的确切证据和说法,方可平息争端。在网络上争吵叫骂,甚至引起地域性的争端,都是不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来证明,是否使用药袋,药袋里是否装了药,药品的成分及可能的危害性等,媒体和公众才可能逐渐放松对烟台红富士的紧张感。要知道,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可是决定一季甚至N季收成的关键。数十亿斤红苹果的去向和身价,可就是被那看不见的线给牵着呢。前几年,香蕉萨斯和桔蛆传闻对一些水果生产基地近乎灭绝式的打击,其强大的力量,就来自于人们心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小小感觉。这种感觉,使消费者在生产者面前,拥有绝对强势的身份,这与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各种水果产品的价格及安全情况时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更多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
  
  其实,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作为群体的消费者,强弱的感知却是不一样的。消费者一旦被某一种情绪和喜好框定之后,成为一个指向明确的整体时,他们的喜好与厌恶,也就直接成为指挥棒,直接指导着生产者的方向。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生产行为,都被消费需求这一指挥棒定向,消费者的喜好就是市场喜好也就是生产者必须遵循的规则,消费者喜欢反季节菜,于是就有了大棚种植;消费者喜欢包装漂亮的产品,于是就有了过度包装;消费者喜欢外观漂亮的水果,于是就有了各种超级抗菌杀虫手段。
  
  对于市场上流行的包括甲醛白菜、漂亮蜜饯、“敌敌畏”生姜、苏丹红盐蛋等,无一不是冲着“卖相”去的,这从根子上说就是满足眼睛需求而忽略安全的。当人们对一样食物的需求停留在感官层面的时候,农户和商家们讨好消费者的眼睛的手段,也就无所不用其极了。无怪乎在乡下,村民们田里用膨化剂和大剂量农药整出来的“高帅富”水果菜禽畜,都是送到市场上卖的,而用传统工艺伺弄出的吊丝们,却是自己享用的安全食品。这其中,包含的,除了荒唐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好坏颠倒的悲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里人们被毒食品们困扰,也未必就完全无辜的——当常规和正常的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非常之法就出来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以烟台本土地的苹果为例,当大家都爱长相靓的苹果时,本土原来的国光,金帅等好多好吃的苹果卖不出去。而红富士因为好看,但口感与前二者有些差异,却灿烂地胜了出来,并基本将前两者淘汰。这就能充分说明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时候,人们是用眼睛而不是嘴巴在吃苹果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