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新京报》报道,5月8日,南阳医专附属第二医院28岁的女医生张娟留下一封遗书后,在家中服毒欲自杀,后被家人发现并送到医院抢救。5月10日,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张娟苏醒,但在找她麻烦的病人家属看来,这场“医疗纠纷”,无法因她自杀以“自证清白”的举动得以平息。

  张娟的“遗书”,充满了愤懑、绝望与无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前些年,笔者在一家都市类报纸做社会新闻时,多次看到过类似的医生写的“书”。最难忘的是一位从事二十多年医务工作的优秀儿科主任,因看到同事被“关系很硬”的患者困在值班室二十几个小时不能获救而崩溃,怀着伤感放下她曾引以为理想的医疗事业,改行去做别的事情。而据最新的报道,广东东莞等地的医院,则更是明文规定“医院保安要人手配备一件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还可以适当配备短棍、长棍(可制成渔叉状)、催泪喷雾剂、防刺背心。”——这不禁要问,这种全副武装的配置,所对应的,是什么样的医患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对立,甚至尖锐冲突到需要配备武器进行防范了呢?他们之间,原本是施救与被救之间的恩爱关系,古语云:医者父母心。很多病人在发病时,看到医生,确乎如看到父母;而许多医生,在面对病重的患者,也确实表现出了父母对儿女一样的殷切和悲悯。

  而这一幅和谐的图画,正在成为一面脆弱的玻璃,它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个又尖又硬的石头。这些石头,使患者和病人之间原本应该有的亲切和谐关系变得残缺甚至破碎。

  砸向医患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一块块石头呢?

  第一块石头:是现行的亟需改革医疗体制。由于公共投入的不足,医院的公益性被弱化。医患之间的关系,被简单矮化成“买”与“卖”的关系。公立医院被要求承担的公益职责,但相应的投入并没有跟上,最终导致“以药养医”等现象的出现。当病人自我定位为消费者之后,面对越来越高的医疗费用时,自然对医院亲切不起来,而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在某个层面上就代表了医院,进而成为整个不太合理的医疗体制的终端,很多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不满,严格说起来是对“不成功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满。

  第二块石头:是医疗系统内部分(不是少数)唯利是图、草菅人命的害群之马。他们用手术刀为凶器,收红包,接回扣,阿谀富人,漠视穷人。相对于大多数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他们是极少数,但他们对医疗行业形象的破坏,也是不可低估的。患者对医生的怀疑和恐惧,大多源自于此。而据一些业内认人士表示,在医疗行业,真正有机会腐败的,绝对是少数有实力的人,而他们损毁的,却是整个行业的形象。

  第三块石头:是我国目前医疗事故和处理的法规和机制不健全,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应付和处理的能力相对偏弱。卫生主管部门既作为医院上级单位,又作为仲裁和处理医疗事故的主管单位,其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医事法律,更没有一支完全独立于第三方的处理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机构,很难理性化地处理医患关系。有时,矛盾的激化过程就是处理过程的本身。

  第四块石头:是部分媒体的不负责任报道。为了制造和炒作新闻,某些媒体不惜制造和编造新闻,往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而对于医疗行业中的好人好事,都漠视或淡化。而遇上医疗行业中负面或疑是负面的报道,则摇唇鼓舌极尽炒作之能事。“哈尔滨天价医疗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出来,医院违规金额被某些媒体放大了几十倍。另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称,某人的儿子在医院被检出肠上有瘤,需要花几万元钱,但最后他花五毛钱就治好了。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娃娃的病情被延误,并最终还是做了手术。但媒体误报的消息,却没有人来给公众一个说法。

  还有诸如职业医闹,蛮横病人等,都是砸向医患关系的石头。将医患之间原本应该平和温暖的关系砸得千疮百孔,干瘪丑陋,令人扼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患关系的紧张,决非一篇千字文能说清的。但紧张的医患关系,包括患者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正日渐显现了出来。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