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月初,山西省吉县“人祖庙遗迹”的考古清理结果披露,有专家认为,在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为明代人认为的女娲骨骸。而对于把“女娲”与人祖庙发现的人骨画等号,北大考古学教授认为很“玄”。一些去参加当地考古文化开发鉴评听证会的专家也纷纷“反水”,质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撰写吉县出土“女娲遗骨”通稿的原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思义已经自请处分。但此事的影响却远未结束,网友们推测,在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冲动中,不久的将来还会出土太上老君的头盖和孙悟空的肋骨之类奇闻。各地在这种冲动下干出的包括抢名人的出生地,炒作各种庸俗的民俗,甚至编造历史制造古物,由此推出各种大型的假古董及配套设施的投资,都不是未来式,而是过去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盲动。不用请教专家,只是调查一下普通的旅游爱好者,他们会不会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人骨头还是什么动物的骨头而风尘仆仆跑到某地去旅行?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发现名胜和重修古迹,从来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某地有不错的旅游资源,如果再发现美好的传说或令人惊叹的古迹,无疑会增加游客选择的几率。但如果完全是无地起楼台,想毕其功于一役地编制出一个故事,然后造一堆想当然的古董,然后再一厢情愿地去哄各地游客来,后果就是受骗的游客口口相传,恶评如潮,那最终的后果就是费巨大力的力气买来一堆恶名,最终搞出个劳民伤财的闹剧。这种炒作方式,无疑是凤姐式的,无论当时效果怎么样的轰动,但结果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这就如同凤姐虽然出名了,但认为她漂亮并打算娶她的人并不踊跃一样。

  对于文化与古迹,某些人抱的态度不是敬畏而是利用之心,前者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而后者则是轻浮浅薄想当然,只要能为我所用,就不惜精力和笔墨吹得天花烂坠,而不利于自己说法的,就弃之毁之,甚至造成真货被毁假货横行,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论热闹程度和见成效速度,前者显然不及后者,但论价值,后者却永远不及前者。但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主事的官员们因为任期政绩考量和常识局限等元素的限制,选择后者的几率远远大于前者。

  有人说:通过女娲遗骨这条“新闻”,很多有确实知道了山西有个吉县,还有个人祖庙,客观上也算是起来了宣传当地的目的。但通过舆情反应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恐怕并非让人人心向往之的“善名”和“美名”,而多少有些不实诚不靠谱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否引领和支撑一个县的经济腾飞,恐怕就比考古中发现的那两块骨头是否是女娲的骨头更玄疑了。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