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22日,北京气象局表示手机给市民发送预警信息尚有技术障碍。7月23日,北京三家运营商纷纷回应称,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这直接将人们对气象局的不满推向了高潮。网上各种指责与叫骂纷纷出笼,有人甚至建议气象局将垃圾短信公司收编于麾下,这样,可以借他们无孔不入的本事,将那条救命的信息实现全覆盖。

  准确地说,人们的不满,并非只针对气象局一家,而是对在大雨中城市种种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的一次情绪发泄,那些排不尽水的路面,那些堵着长队随时可能熄火却依然躲不过的缴费,那些仍旧准点下班不拉客的公交车,那些仍在开着的城管罚单,那些一场大雨就能带来两位数以上的死亡人数,都让人们有充分理由不满。只是,在这个时候,不懂得舆情利害的北京气象局负责人跳出来,在其非专业领域发表了一通意见。这样做的后果,是直接让北京气象局成功地当了舆情吸铁石,包括三大通讯运营商在内,所有的批评,暴风骤雨般向他们涌了过去——你气象局系统无法实现的传播,并不代表所有技术手段都无法实现,这就如同通讯运营商们,虽然可以传播信息,但无法自已去“创作”天气预报一样。但谁又说什么事情都得一家人做完啊?那样,还谈什么社会分工啊?从这个角度看,北京气象局不仅该挨骂,而且挨得名到实归,货有所值。发言之前,嘴巴与脑袋商量一下,或将自己的视线,往自家那一亩之外稍稍瞟一眼,也不会被抓了短处,自当箭靶。

  这个教训对北京气象局是有益无害的,如果挨骂之后,在气象预警方面,能总结出一套覆盖面更宽广,效率更高,速度更及时的预警方法,应该是善莫大焉的事情。但公正地说,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短信至多只是一个副渠道的补充。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渠道其实还有很多,将淹死人的责任,完全交给短信播报不到位,并由气象局来承担,显然也有失公平。所谓术业有专攻,气象局在气象预告方面可以说是专家,但在传播方面就不是;而媒体、网络和手机运营商,在传播上是行家,但在预告方面却是外行。二者合作,则两利。而目前的情况看,他们的合作,肯定不能用“好”来形容,否则怎么可能出现气象局官员对传播那么陌生,而三大运营商只有在事后受到指责之时才跳出来当诸葛亮,确实也很难说是尽职了。

  对抱屈的三家运营商也并不见得是什么好鸟,网友们对他们也没有客气,认为假如每条短信都收钱的话,这几家运营商的短信不把用户的手机整爆机才怪呢。但预警短信是个公益事,其能动性就大打折扣,甚至缺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教训,必须汲取,以保证在未来可能的灾难中,能出现一个不推诿责任的局面。按照北京2000万人口满打满算,每条短信,也不过两三分钱的买卖,加完也就四五十万,这对于气象局这种清水衙门,也不算什么大开销,对于运营商们,则更是小意思。几大公司平时用于做公益广告的钱,比这个数字不知大多少倍。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不可为,而是不知道怎么为,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协调,资源整合,发挥其优势和长处,这比事后相互指责,自洗责任,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灾害预警,从来都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单独事情,而应该是一个在政府协调下有完备预案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参与的。这次短信风波,充分暴露出当下灾难预警工作中的短板,值得气象局和运营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反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由此争议引发一套真正的全覆盖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但同时,我们城市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加大力度,否则,一场稍大点的雨甚或中雨就整得要发灾难预警,恐怕会让预警这个词,变得不好意思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