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走了很多城市,与大江南北许多城市以及主宰他们发展路径的建设者们有过或远或近的接触和或深或浅的交流,看到听到过非常多优秀的案例,也接触到很多令人扼腕的失败教训。而我最近在云南大理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却让我有了一些全新的感受。
很多人认识大理,是通过电影《五朵金花》或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及由此改编的影视剧。令大家心向往之的,既有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更有白族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展示感很强的音乐歌舞和异于内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这个爱清洁和美,把生活过得很诗意的民族,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很强烈的一股美感和诗意。特别是大理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注入了一股清流。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市建设,从实质上讲就是一次模版很单一的同质化复制过程,无论大城小市,心目中的愿景,都是始于一两百年前美国大型城市的样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钢筋和玻璃造就的所谓现代化图景,成为当时许多城市建设者心中的统一图谱。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已体现出来了。很多人对此痛心疾首,甚至深恶痛绝,一些城市人已开始品尝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实质性伤害;如果说千城一面只涉及观感,但堵车、污染、嘈声、内涝、缺水等,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发展甚至生存。
人们在寻求拯救的过程中,除了求诸于科技,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文化。就如同ipad的外形都长得一模一样,但它却因为能装入各种软件,而变化出千奇百怪的功能。在科学家手中,可以成研究工具;在艺术家手中,可以承载艺术作品;在算命者手中,可以成为敛财手段;在文艺青年的手中,可以成为装文艺的道具,在2B青年手上,可以成为装B的工具。而我们的城市,就是一个庞大的ipad,在植入软件之前,它是无所谓情感和性情的,但因为有了文化这个元素,而变得花样繁复异彩纷呈了。
通常有个误区,以为一说到文化,就是琴棋书画丝罗匾挂,这些固然属于文化的分支,但并非文化的全部。真正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由人、气候、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及历史习惯传承的一种气场的总和,它既有然质化的器物层面的“东西”,又有非物质的习俗和行为方式,更有指导行为方式的意识与精神。一座城市,是在有了精神意识之后,由精神意识指导行为,最终产生物质结构而成的。因此,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参与城市这株大树由根到干到枝叶与果实的全部过程,而不是一件外套上面随意补起的疤——即使在破麻袋上用金线绣出团花簇锦,但终究是长不了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大理的文化,就是由千百年来生活在苍山洱海边的白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这种文化,包容性很强,它不排斥任何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纯白族式建筑的天主教堂,能看到三教甚至更多教派的宗教场所和平相处于一处的和谐场景。这里,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地限制工业,使洱海的水,早于全国众多湖海的地表水得到保护。这些,都与生活在这里的白族人崇尚自然,干净爱美,宽厚包容的性情有关。而老天爷,也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善良与美好,而放心地将一片福地交给了他们——高原上的一片盆地,四季如春,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水净人爽。这些,都是很多人梦想而不得的。当然,也有很多地方,人们先前有过这些,但因为不重视,而毁了。
工业不发达的大理,曾经不富裕,但现在,却显得异常时尚异常潮。这里悠然让人产生从滚滚红尘中悄然隐退顿悟,让很多人觉得纷攘嘈杂的竞争生活显得多么可笑。这里是最可能产生中国版《瓦尔登湖》的地方,那些在这个城市摆个地摊就能生活下来享受发呆和晒太阳的生活,让好多被KPI考核整得毛焦的白领甚至金领心向往之。无怪乎,这个地方曾有九个国王在此归隐,小说中的燕青和韦小宝,都要带着佳人,跑到这里来享受与世无争的生活。
文化就是城市的性格,也最能体现城市的特色。但中国目前许多城市的建设,还很难得真正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在这一点上,大理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