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假宽带真相”,节目中详尽揭露了一个困扰网民多年的老问题——“在花高价买了宽带服务之后,却发现网速并没有明显提升”。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固网宽带用户达到的实际带宽仅是标称带宽的55%,网民在带宽上花的钱将近一半都是冤枉钱。

  针对这条新闻,各界的评论众说纷纭。主流一派以义愤为主,认为:咱网民给着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的网络费用,却是用着山寨的“短斤少两”的假宽带,确实是太值得骂几句粗话了,而且,仅仅骂几句还不够,既然实际带宽只有标称带宽的55%,那是不是还应该退还网民在带宽上花的将近一半冤枉钱?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此话题有炒作的嫌疑,他们认为:如果说假宽带,全世界都用的是假宽带,比如说4M带宽,是运营商允许你用最高不超过4M的带宽。至于实际带宽,要受服务器、传输多种因素影响。全世界没有一个实际带宽和标称最高带宽是一样的。他们在评论中,还将央视此次报道,与即将上线的广电网络接入宽带不经意地扯上关系,认为其中可能有商业考量,打压宽带,是为广电宽带造势。

  而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面对“假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带宽共享、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草草地下结论,其实并不利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应该说,以上三方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指向了问题的某些局部真相。但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又难免有局限性——消费者从来没有知道过真相是什么,只能凭着媒体的报道,对天吐口水式地愤怒一把,除了让自己更不爽之外,基本没有任何办法。而运营商们满是专业术语的解释中,惟一没有的,就是令人信服的真相。媒体的报道,往往重轰动效益多过重事情的解决办法。从这三种意见中,都难以窥清事件的全貌,轻易支持和采信哪一种观点,都难免会失之偏颇,这也许就是当下充满复杂性的中国问题的一个吊诡局面——人们越来越难以对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得出一个爽快而干脆的答案,因为问题的复杂性,总是让你难以从多个答案中,选择出一个独家的惟一正确答案。而现实是:当你选择了A时,并不能否定B和C的存在。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问题上,各种争议造就的多解答案,则更是可以让专业人士们都陷入到一种无限循环的选择陷井中。这需要真正的行业标准和具体的法律条文以及技术法庭之类的专业机构来替公众做出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但现状是,一部《电信法》从1980年开始起草,经过32年的等待,依然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本应该有的标准没有,使原本就众说纷纭的答案,就变得更加混乱起来。悲催的消费者们,在被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者们教会了各种数理化知识之后,又要开始宽带知识的进修。他们也许并不能专业到懂得“实际下载速度等于名义网速除以8”,也不一定明白现行的标准下北京正规宽带供应商的企业宽带10m一年要3万,而某些运营商广告宣传中所称的普通的小区宽带10m一年1000多,价格差异如此之大,不知要掺多少水才能保本不亏,甚至赚到盘满钵满。他们只能凭直觉知道,自己家的宽带并不如传说中的那样速度如飞,他们以为“加价提速”就可以永远地与困扰他们的卡得令人发疯的网速说拜拜,但现实却不容他们做这样的幻想。仅判定供应商是否“短斤少两”,就足以让他们搞出一头巨汗——他们甚至不能像在菜市场上随处可以找到公平秤那样,找一个标准的仪器或软件测试自己的流量。他们手中的投诉电话,基本上等同于运营商的维修电话,不管怎么投诉,等来的永远是无法治本的修修补补。他们理论上还可以向消协和工信部投诉,但在一个标准都还不明晰的领域,他们能得到满意答案的几率,其实是非常渺茫的。这样模糊管理的结果,是消费者义愤无助,运营商感觉受误解,大家似乎都有一肚子委曲。

  我们用的是真宽带还是假宽带,没人能告诉我们;而是否“短斤少两”,也没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一切都是凭感觉而不是凭铁的数据,而感觉,往往又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