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首批房贷将迎来清款大限。在10多年前,国家大面积施行住房货币化政策,同时银行开始对居民住房贷款“开闸”办理。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很多首批房贷族也将进入无债一身轻的状态,有媒体甚至喊出“房奴解放了!”

  一些媒体在转载此新闻时,还心情愉悦地算了一笔账,十年前房价多少,目前增值多少,贷款本金和利息支付了多少等。从账面上看,第一批贷款买房的人,虽然支出了一笔不菲的利息,但却拥有了一笔数倍于原房价的资产。这确实是一笔赚大发了的买卖!由此甚至可以得出结论:当年按揭买房,确实是一件明智之举。这十年的“房奴”不仅当得愉快,而且值。

  但中国的事情,往往媒体越忙着喝彩,你越要细细琢磨。而事情往往又经不起细细琢磨。从数字上看没错,房奴们似乎赚了,但这种算法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笔赚头只是无法兑现的纸上富贵,除了偶尔在与人聊起时,可以面带苦笑地向人炫耀“这房子比买时涨了好几倍了”之外,便再无别的用处,因为如果不把房子卖出去,这笔增值的“钱”跟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如果只有一套房,房价就是涨了一万倍又有什么用?当然,他如果执意要当一个蹲在桥洞底下的“有钱人”的话,就另当别论。而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他把房卖了,想用卖来的钱再买和原来这间房条件一样的房子,则不大可能。不知道这增值,与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

  当然,也有部分“先知先觉者”或因别的原因拥有二套或三套房者,因此获了利,但这并不是广大消费者的常态。因此,仅凭一个非常态的似是而非的现象,来推论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是不靠谱的。而由这个不靠谱的结论来论证“房奴的幸福”,显然更显得别有居心了。这种论证方式,颇有点像当年房产商和银行以及媒体为了鼓动人们去贷款买房而诌出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一样,仅是一种广告宣传。

  其实,无论是住房货币化政策还是按揭贷款政策,实施多年来,对改变城市面貌和人民的居住条件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利弊功过与是非,都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轻易概括的。简单地肯定与否定,都不是客观和负责的态度。它在解决城市发展建设的资金,以及拓展民众的居住和生活水平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将所有人无差别地定为商品房的消费者,在公租房和经适房等建设方面的欠缺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诟病。而许多人为了供房节衣缩食牺牲其他方面的消费,从客观上讲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影响到了人们的幸福感指数,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而唯房是重,房产为唯一投资渠道的畸形理财观,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和民众的满意度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近年来出台大量严格的调控措施,也是为了使房产市场能够健康而顺利地为民众的生活服务,而健康的标准,便是广大消费者都在痛感并不强烈的情况下,居者有其屋。近两年,调控的效果已初见成效,但远没有达到能够松懈和奔走相庆的地步。

  首批房贷者还清贷款,这并不简单是个值得兴奋的新闻。总体而言,目前楼市的低迷,并不是价格的下降,而只是涨势放缓。高房价依旧还在毁灭人们的爱情和梦想。很多人还在睁眼就欠银行几百元的阴影里,过着“不敢娱乐,不敢旅游,不敢生病,不敢跳槽,不敢失业,甚至不敢要孩子”的生活,这种被房子征服,切断了所有退路的生活,并不会因为少数还清了贷款的购房者,而彻底改变。公众最害怕的,莫过于这条新闻被误读成为“利好”,而使调控政策受到衰减和松动。

   

    事实上,十多年后,七十年产权就还有五十多年了,而前景不明的房产税,已不怀好意地在远处盯着你们笑了。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