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这在此前已出台的规范中并不多见。(据《南方都市报》) 

 

    关于出台这些措施的动机,有的称是为“进一步处理好物权公示和隐私保护的关系”;有的则称是为了消除“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不论说词多么光明,但总也绕不开一个不拿出台面上来讲的理由——那就是近段时间热传于网络的“房姐”“房妹”“房叔”“房婶”“房祖宗”们一浪高过一浪的持有房子套数和面积不断刷新的纪录令某些人不安了。当人们正在像看吉尼斯纪录一般等待着下一个纪录的时候,反制措施应运而生。

 

    微博和新闻跟帖上对此是一边倒的骂声。部分网友认为:不首先去推行官员房产公开,却急于封堵公民查询官员房产的途径,这不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而是把公民的监督手段关进了笼子;以“保护公民隐私”之名逃避应受监督,实际是将普通公民作为某些腐败官员的“人肉盾牌”,他们就是以此为盾牌,多年如一日地扛住了来自公众越来越强烈的让“公布财产”的呼声;有的人则干脆认为,这就是一个保护腐败分子的措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行为。

 

    平心而论,在提倡健全法制建设的社会背景之下,保卫公民个人信息不泄漏,预防并打击相关的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从法制建设意义上讲,“禁止以人查房”的规定本身并没有错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这么规定的。但问题出在,这项措施的出台时机和背景,恰是在“房”氏家族成员被一抓一个准,普通民众将协助反腐的重任寄托在个人房地产信息联网和公开这个节骨眼之上,一些人甚至将此看作是一件反腐败的利器之时,这种加紧规范,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心急火燎的补漏行为。这就如同那些曝出天价消费账单而被开除的银行职员或曝出某些官员的报账单而被踢饭碗的财务人员一样,公众对网络实名制一直抵触的原因,也是同一个道理,人们用脚后跟也想得出来,哪些举措对反腐是有利的,哪些则相反。试回忆一下近些年某些地方出现的各种法规和措施,管民的,雷厉风行,分分钟搞定;管官的,绵软羞怯,始终只听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比如像官员财产公示之类,甚至让人们一等就是十几二十年,依旧遥遥无期的样子。房屋信息联网,则一直在争议中迟迟没有说法。

 

    试想,如果规范房屋信息查询的举措,是在有健全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并严格得到执行的语境之下,人们会不会对此抱以这么负面的评价?要知道,凡正常的人,都会看重并爱惜自己的隐私。人们怎么可能会与这种于自己有利的措施对立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认为这种措施在损害与保护的权重上,发生了倾斜,人们会觉得,受保护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伤害自己利益的蛀虫,一想到这一层,他们的心情,是很难平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官员喊出“民众应该先公示财产”的雷语时,网上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晒财产,并喊出了“我先脱了,你看着办”的口号。

 

    脱离民众强烈反腐愿望的语境来说规范房屋信息查询,客观上是限制了民众监督官员的空间,反制了公众对腐败的打击力。在没有相关的对官员房产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督措施出台之前,单方面地对其加强管控,只能让民众产生巨大的焦虑感和愤怒。这与十八的精神及其带动之下的社会走向,是不相符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