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8-10日举行。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的上千名接受了复旦考官的面试“轰炸”。
因为有去年“如来和玉帝谁大”的风波,故而,很多媒体早早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考试现场上。但据考生们反映,也许是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的“奇葩题”明显减少,考官们基本围绕个人材料和所报的专业来提问,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有何兴趣爱好、参加过哪些志愿活动等。也有不少学生被问到了时事热点,比如最近牵动百万人的“长春婴儿事件”,以及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空气污染治理、房价上涨、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们还是等到了雷题——终于还是有考官耐不住寂寞,提出了:“《西游记》里一共有多少个妖怪?”。有人深度怀疑,这位仁兄说不定就是去年提“如来和玉帝谁大?”那位《西游记》发烧友教授。
这个提问,顿时改变了本条稿件的“重要度”,原本也许是一条边栏稿的考试简讯,因一道“雷题”而彻底改变命运,不变成头条,也会变成个倒头条。这就如同某个选美舞台上,一个个平静美丽的女子中,突然钻出个头戴红花腰插枕头的雷神娘娘,顿时将眼球,话题和关注度,彻底改变了方向。有关自主招生的深度思考,以及其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教授们的理念和学生们的思维状态,都不再受到关注。大家的报道方向,都冲妖怪去了。
这让我想起一件亲眼所见的事情:N年前,西南最大的一家权威医疗机构新楼落成,搬家,这是条决定成千上万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新闻,当值记者沿着民生角度详细采访了新医院的种种新设施和由此而发生变化的种种管理制度,以及此种状态对患者的就医有如何的影响?新医院地图标识及各种挂号窍门等。但拿回报社,被当值的领导一通狂批,认为没有鲜活的新闻点,要求记者按照好看的原则,重新再写一篇。于是,后派去的记者,专找奇事采访,抓回诸如“医院搬家,美女护士抱着骷髅走”“打开车门,里面全是人器官”“病人帮病人,瞎子扶着瘸子走”再配上各种光怪陆离的图片,生生整出一版惊险刺激的报道的,气得医院的医生和专家们打电话强烈抗议,场面好不尴尬。
这两条新闻的报道方式,恰是当下某些媒体选择新闻的趣味有关。“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叫新闻”,而这种新闻观念的缘起,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被长期以来狭隘的新闻眼界框得越来越窄。媒体以为公众喜爱八卦,而无休止无底线地往此方向靠。而公众被媒体培养起的味口,又无休止的需求更大更猛的“料”来填充。于是,“八卦味”十足的各种报道,就纷纷出笼。这种带有强烈猎奇色彩,将支流作为主流,暄宾夺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报道方式,在网络的发酵下,正在将新闻的浮躁,往更高的境界推送。
媒体界的这种关注新闻的方式,正在被某些喜欢热闹和炒作的人利用着。于是,各种雷语,成为“话题营销”吸引关注度的猛料;各种绯闻,就成为影视的推销利器;各种极端的事件,在媒体的镜头前半真半假的表演。人们离热闹越近,离真相却越远。这种本末倒置的处理新闻方式,最终将使新闻变成为使人思维方式和眼界钝化的一种腐蚀剂,这种信息,看得越多,就变得越傻,并对其产生麻醉剂一样的依赖感。这是媒体人应该警惕和远离的!
当然,把“《西游记》里一共有多少个妖怪?”这类适合用于《一站到底》式综艺节目的题目用来决定考生的命运,的确也不是件严肃的事情,也决非不是不可以批评和指责的。但它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氛围和语境下提出的?在题型中究竟是占主流还是支流?在没有得到这些前提条件下,讽刺与批评,都很难达到客观而准确的效果。而如果其只是个不起眼的支流,而因为其够“雷”够惊爆,就被无限放大,甚至改变了本条新闻的报道方向,那就不妥了。
也许我们更应该借由“妖怪”吸引来的眼球,顺便认真热闹的探讨下自主招生的意义和“自主”程度如何把握、甚至教授治校和要做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等深远问题吧。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