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本周人物·汪策

2013年4月22日下午,一位名叫汪策的女志愿者在向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时,在芦山县境内被坠石砸中,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汪策生前是贵州某药业公司在川攀西片区经理。地震发生后,她主动请缨运送药品支援灾区,遭遇不测。4月28日原本是她33岁的生日,如今,生命的年轮停止转动,永远定格在32岁。

媒体正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汪策——出生于贵州偏远地区,16岁便到成都读书并留在这里打拼,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公司业务骨干,待朋友热情豪爽,在家里是老大,养成了特别能照顾人的性情,也因此在未婚的状态下,就被同事称为“策妈妈”……

如果仅此而已的话,汪策和在成都大街上随意碰到的千千万万在这里打拼的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她是因为一次悲痛的意外,而被动地成为“英雄”的。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包括她自己在内,所有人都希望这种悲壮和惨烈没有发生。她护送着满车的药物,来到灾区,送给急需的人们,然后略带疲惫地赶往回程。之后,生活继续,她就像朋友和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与之一起艰辛但不失幸福地开始新的生活,为人妻,为人母。继续与她所热爱的世界和人们亲切相处,任光阴流转,在多年后的一个黄昏,用平和的语气,回忆起多年前那一段充满艰辛和危险,但终于走过来的行程。这,才是常态的志愿者的生活。

但遗憾的是,历史是容不得美好的想象和假设的。汪策确实走了,带着她出发前在电话中给父母的那句话:我要去灾区当志愿者。这句普通的告别语,因为她的牺牲,而变成了一句颇有誓言意味的语言。这句话语所深含的,是一个志愿者视别人的痛为自己的痛,视世界的苦为自己的苦的大爱精神。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生命,令世界对“中国志愿者”这个新生的群落,抱之以崇敬的眼神。

在网络上,也有人将这当成一个“志愿者给灾区添堵”的事例来加以“反思”。每一次大灾后,对救灾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本身,是有意义的。但不能违背一个基本前提,即不能用不合适的论据,去论证论点,那样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合适的。

比如,对志愿者的热情和专业水准不成比例的反思,从5·12救灾之后就在进行。抛弃“热血营救”“激情抗灾”而提倡“理性救援”和“专业主义抢险”,这些本身都是没问题的。但凭此就对结构复杂的志愿者,进行无差别的否定,那就陷入了误区。而凭此理论,拒绝所有热情的志愿者,给他们层层设卡,那更是大错特错。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热血的志愿者,正在兴起,但数量远没有达到需要衰减的地步。汪策的牺牲,是一个独立的个案和特例,不能拿来作为“反思”志愿者的案例。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正面意义去看待她身上大爱的志愿者品质,这是超越生死,为所有人所景仰感佩的并需要更多人去发扬光大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