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于莺
拥有200万粉丝的微博红人、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上宣布辞职。谈及自己离开协和的原因时,于莺说,最直接、最根本的理由是,现在对医师的评定、评价体系,还是SCI文章、科研这个指标。她表示,今后还是会从事医疗行业,只是希望能够实现追求自由执业的梦想。
如果不是此前在微博上名气很响亮的话,在人员流动性相对比较大的医疗行业,像于莺这种告别方式,是非常普通甚至没有新鲜感的。我做了多年社会新闻记者,见过的类似场景实在太多了,上至医院院长,下至最初级的护士,都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选择离开。
他们的离去,有的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争论的新闻,有的则波澜不惊。但不管以什么方式离去的人,他们离开时的留言,却异常惊人地相似——工作压力大、太累、无法兼顾家庭、职业尊严感受挫、对包括职称和分配在内的考评体系有不可调和的意见……
可以说于莺碰到的问题,不是一个医生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舆论界对于莺辞职的评价,不外乎新瓶装旧酒。只是稍有不同的是,对她“微博达人”的身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很多因微博而认识她的文字,进而认识她这个人的读者,对她的离去,有些不平,认为这样一个乐观开朗,德才兼备的医生的离去,是一种损失。而造成这种损失的机制,应该引起足够反思。
有人分析于莺离开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的医生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什么指标是用来考核医生的临床能力,即便成了德艺双馨的“急诊女超人”,于莺仍旧缺少能晋升的两个硬件:科研论文的发表或者科研项目的参与,虽然后两者与每天躺在急诊病床上生命垂危的病人没直接关系,但如果她不在忙累之余,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各种“研究”,拉关系立“研究项目”甚至花钱买版面发“论文”,她的业绩和收入等考评,就很难如人意。这已经成为困扰卫生系统一线工作者的一个心病。
除了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纠结之外,还有那些让医生们在烦重的劳动之下还不得不承担的“职称英语”或别的考试;医生在第一线承担着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成败的第一手压力;在新形势下如何为医生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执业渠道和患者自由选择的空间等问题,都是值得细细研讨的。人们通过于莺辞职这一个案,积极热情地发声,并将话题向这方向引导,说明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于莺的离开,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甚至可以解释成为一种个人的选择。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人员的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这种流动,具有一种方向性和代表性时,就值得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