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评论我多年前一篇小说的评论。感谢这位朋友的剪帖与保存,很温暖很亲切的感觉。

读完安徒生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我觉得还可以向你推荐一个名叫《一支烟的发家史》的故事。最早,这个故事我是从《新民晚报》上看来的。那时,我把它剪了下来,夹在《安徒生童话》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这一页里。这两天,重读《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于是就发现了这个“老伙计”。

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那段《一支烟的发家史》的文字,还是我从 1997123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夜光杯”上剪下来的呢。如今,连剪报都泛黄了。

 

当初,我为什么要把这份剪报夹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这一页呢?现在想来,还是有点道理的。《一支烟的发家史》里的主角是老头儿,《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主角也是老头儿,故事里,他俩有一个共同的行动,即都进行了一次“以物易物”的交易,但是,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把他俩放在一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支烟的发家史》——

 

爷爷是在我出世之前十年离开人世的,算来也有近四十年了。四十年,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爷爷的故事,却在小城里被人们传了下来,而且越传越神,越来越有趣……

  爷爷的出名,是和一支烟有关的。

  这烟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在那困难时期,却是要凭票供应的,于是就有了些身价。

  那是一九五九年早春,爷爷从外地回四川,在成都转车时,身上已分文全无,不吃饭可以,但没车钱却不行。于是就跑去找一位老朋友借。这位老朋友也手正紧,没办法帮他,只有叹息一阵,送一支烟聊作安慰。爷爷拿了烟,舍不得抽,决定走路回家。过梁家巷时,见那儿有人卖散口烟,所谓散口烟,就是用笔将烟划成几段,抽一口五分钱。这样,那些手中没烟票,钱又少的瘾哥可以花很少的钱过一次瘾。爷爷灵机一动,也找来一截木炭,将烟画成四等份。不出十分钟,烟就变成了两角钱。又往前走,有商店卖盐,省城的盐不凭票供应。爷爷赶紧买了一斤,装在口袋中,心想总算给家里带了点东西,心情稍好些,走得也快了。过天回镇,在一个老婆婆家里歇脚,闲聊时谈起生活情况,老人叹息说连盐也没的吃了,爷爷于是分出一小撮给老人。老人乐颠颠收了,千恩万谢。临走时,不好意思地说:“同志,我看你那么大一包,可不可以换一点给我,我给你蛋。”

  于是,爷爷的一支烟,从成都到天回镇,便变成了八只鸡蛋。蛋在那时是稀罕物,带回家舍不得吃,煮熟了到火车站卖,一元一个。那时,由于物资供应匮乏,物价奇贵,有的干部一月的工资只能买到一只鸡或鸭,故而,被人戏称为“鸡干部”、“鸭干部”。爷爷偷偷摸摸去了四晚上,居然把蛋全卖完了,共得了八元钱。

  一支烟在短短几天之内变成八元钱,这似乎使爷爷看到一些门道,于是,揣上八元钱上成都,东一斤西一斤地又买了十几斤盐。又沿路换鸡蛋,换了鸡蛋又煮熟卖,这样下来,居然又积下小小一笔钱。

  这时,中国的饥饿时期来了。钱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乡间的鸡也一天天少了,更甭说蛋了。爷爷眼见换蛋不成,就将卖蛋的钱作本钱,跑阿坝,买牛羊肉干,伪装成炭,运回家乡,偷偷摸摸卖给别人。到被人揭发,他被捕那天为止,他不知跑了多少趟,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担了多少惊。总之,他挣下了一大笔钱,大概七千元,在当时,几乎可以买半条街。

  关于这笔钱怎么被发现的,也还有个小故事。抄家那天,人们翻箱倒柜,掘地三尺,也没找到钱,叫爷爷交待,也不说,万般无奈,就要撤退。不想这时,领队的人发觉奶奶老是坐在一个满是油腻的枕头上,一个烂枕头有什么好护的,显然有名堂。夺下来撕开,满地钞票……

  爷爷就是因为这堆钞票而出名的,当然这堆钞票也送了他的命。

世事沧桑。在当年的困难时期,爷爷做这样的黑市买卖是违法的。但这个故事却作为历史的一个片断而在小城流传了下来。

 

同样是以物易物,我们来比较一下《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以下简称《不会错》)和《一支烟的发家史》(以下简称《发家史》)中两位老头儿的“交易”过程:

《不会错》: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只鹅→一只鸡→一袋烂苹果(由大到小,由贵到贱)

《发家史》:一支烟→一斤盐→八只鸡蛋→八元钱(由小到大,由贱到贵)

俩老头,谁傻?谁精?很明白地放在那儿。

 

《不会错》里,那两个英国人这么评价老头儿:“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请注意,老头儿走的是“下坡路”。

《发家史》里的爷爷呢?凭着他的精明,能干,勤劳,“挣下了一大笔钱,大概七千元,在当时,几乎可以买半条街”。请注意,文章的题目里有个关键词,叫作“发家史”。

比起《不会错》里的老头儿,《发家史》里的爷爷怎么做,怎么顺,怎么有,简直就是苍天眷顾的“人精儿”。

不错,从故事开局和过程来看,《不会错》里的老头儿一路走的是“下坡路”,而《发家史》的老头儿一路走的却是“上坡路”。但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谁知道俩老头的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逆转呢?

 

然而,从故事结局来看,《不会错》里的老头儿虽然一路走的是“下坡路”,最终却赢得了一百一十二镑金子,他的命运逆转为皆大欢喜的喜剧;而《发家史》里老头儿虽然“挣了一大笔钱”,但“这堆钞票也送了他的命”,他的“发家史”的命运最终却逆转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从故事的戏剧性效果来看,《不会错》的老头是“先抑后扬”,而《发家史》的老头却是“先扬后抑”。俩老头,谁更背?不言而喻。

 

我不想分析造成这种命运转折的其他原因。比较《不会错》和《发家史》,不由就想起了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话:“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我只想把俩老头命运的逆转归结为两句话:风云变幻莫测,人生祸福难料。所以,偶尔走走“下坡路”,也不要怕,更不必颓唐萎靡、灰心丧气。或许,走过去,顶过去,挺过去,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呢!

 

从网上查到,《一支烟的发家史》这个故事已经编入《小人物的幸福生活》这本集子里去了,并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5月正式出版,作者名叫曾颖。这是后话,但应该交代清楚。

 

20131028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