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张票,2元坐到底,北京执行多年的低廉地铁票价让不少城市羡慕。最近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方案》提出,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这意味着,从2007年以来的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
这条新闻被部分网站起了个“专家称北京大量人有事没事坐地铁,必须涨价”的标题之后,瞬间成为爆炸性新闻,很多人只看完标题,马上叫骂开来。笔者在看完此标题之后,也有一种“这专家是在找抽”的感觉。但仔细阅读全文,发现这位所谓的专家实际是媒体邀请的特约评论员,他只是代表个人在发表观点。仔细看他所说的,包括对北京地铁票价成因及亏损情况,以及呼吁调整低收入阶层出行补贴方式等,也并非全无道理,只是说人们“不管有事没事”坐地铁出行的表述欠妥当,估计是一句无心之语,或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了一种过火的表达,而这恰好被不愿意听到涨价消息的人们反向利用了。人们不喜欢涨价的原因有很多,而“专家”这个欠深思熟虑的表述,被人为放大到“恶毒”的地步。这种硬推归谬的用意,无非是想表达不愿意涨价的诉求而已。可以说这个不是专家的“专家”,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口实。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很多时候都出现过——当公众对某一件社会问题持否定意见时,专家们出来答疑和解释,往往因为在某些表述上出现问题,而遭到群起而攻之。人们的态度,与其说是反感或讨厌专家,倒莫如说是讨厌某一种与他们心意不相符的结果。而专家的说与不说,差异只是多了或少了一个分享舆论之箭的靶子而已。
回到北京地铁票价这件事情上来看——北京的地铁票价全国最便宜是一个基本事实——2元钱坐满城,让全国其他城市的人羡慕嫉妒恨。这种乐享多年的“便宜”,显然是违背了市场规律的。而要支撑这种庞大的福利,必然挤占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因此,让地铁票价回归一个理性的空间,肯定是大势所趋的事情。也只有价格维持在一个企业自身能够正常运营,而民众也能承担得起的水平上,地铁才能最好地为公众服务。这个度,需要一个科学与合理的测算,而非拍脑门想当然行事。在受访的网民中,有近五成的网友也认为只有地铁公司自身能健康运转,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的方法,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厉行节约,合理使用人员,以及提高票价。提高票价,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票价提高多少,才能解地铁公司之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公众担忧的,也在于此。
在公众的这方面担忧并没有得到有力依据解答的前提下,任何涨价措施的出台,都会被看作是贸然和不尊重消费者,由此引来的抵触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体察民情和做好宣传纾解工作,必然会引起一些负面舆情。哪怕是一个不是专家的“专家”所说的话,也会被局部放大成代表权威机构的声音,并引来汹汹叫骂声。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当下的公共服务定价缺少必须的透明和民意参与机制。便宜便宜得不明不白,涨价也涨得不明不白。人们在混沌中接受涨价远比享受便宜更难。“涨价”和“便宜”本身,不是问题,而“不明不白”才是!
因了这份“不明不白”,人们并不感激此前的便宜,而会恼怒便宜即将消失。因此,公开透明的公共定价机制的确立,是消除民众焦虑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北京地铁也能像此前已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城市或别的公共服务行业那样,明确成本和定价机制,给公众一个清晰的说法,相信多数旅客,还是会理解的。如果他们无法理解,就让他们问问全国其他城市的人们,让大家帮他们理解一下,大家也来参与投个票,看看价格定得是否合理,公不公平?这样,也省得大伙把不明白的怨气,发泄到路人甲乙丙一样的“专家”身上。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