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条火爆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加拿大电视台曝光2名华裔妇女坐宝马领救济食物卡。因多人占用政府补助穷人资源,致使下午4点上百穷人没有领到食品。
  这是继前几天美国旧金山曝光中国大妈倒卖基督教救济穷人食物新闻后又一条涉及在外华人形象的新闻。与此前那条用“疑是”华人做标题的新闻不同,这条新闻更没有那么含蓄,而是明火执仗地亮出“华裔”的身份来,一时之间,在微博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浪潮。人们无限愤怒地质问:“这些人究竟有多恨审祖国?楞要走一处黑一处地让同胞丢脸?”很多人在这种愤然的情绪中,转发并评论了相关微博。一时之间,骂声如潮。
  在群情激昂的舆情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条新闻中,两位华人妇女被骂的核心重点,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丢了中国人的脸,因为多数中国人,很在乎国人在国外的表现和形象,如今发生这件丢人的事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与以往发生国人在国外风景名胜乱写乱画或骑牛泡脚之类新闻之后举网怒讨的逻辑是一样的,大家都有恨其不争的情绪在里面。
  而在怒恨的人群中,还有比例不小的人,是因为“宝马”和“冒领”这两个矛盾形象而愤怒的。在大家印象中,开宝马都是有钱人,而有钱人还去挤占公共资源,轻易让人想起某些“开着奔驰吃低保”“坐着宝马买经适房”的贪得无厌之徒。人们与其说是在骂那两个女人,还不如说是在骂由此展开的无限联想。这其中除了宝马与财富,冒领与贪婪的联想之外,也包括了华裔女子与裸官,嘴上爱国与脚下开溜等概念之间的联想。应该说,这种联想本身,已超越了新闻事实本身。这条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只是一个情绪宣泄口而已。而围绕新闻展开的选边站队,则更是体现出当下舆论界一种畸型的景象——有些时候,立场已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了。而每个人对某条新闻的选择,似乎都只是在在等待一个论据而已。
  回到本条新闻之中。笔者在看原版视频前,也忍不住情绪激动地暗恨这些“不知足”者把脸丢到国外去的行径。但在仔细看视频之后,发现此新闻并非如后来议论者们所激动的那么刺激。整个几分钟的视频,坐宝马到现场的华裔女子出场十几秒,她们在回答记者提问是否来领导救济时,明确答复:“Not exactly. But we were told by our friends that we can get a card. If there is no card, its OK.”,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并非如此,我的朋友告诉我们这里会派卡,但这里没有卡,好吧?”然后离开,从场面上看,无非是一个听错了信息的误会,最多不过是去咨询了一下,完全不能支持声讨者们所列举的那些罪过上去。另据加拿大当地网友披露,当地因一场大停电导致供应失序,一些人以为政府机构派发的救助品是全体受灾者都有的,应该说,误会这个信息的,肯定不止是华裔人士,因此,不必要做过于上纲上线的解读。当然,这并不能否定,某些不争气的国人在国外滥领福利和干其他丧德丢脸事情的事实。但就这个个案而言,人们的反应,与事实本身,出入还是比较大的,有论据无法承载论点的嫌疑。
  对此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排山倒海的情绪化解读,其原因也就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着的许多暗藏的矛盾,强烈渴望寻找到排解的突破口。某些社会问题形成舆论的高温高压小气候,只需要一个小火花,就会炸出一个大响动来。在没有小火花时,其他的任何响动,都可能被误当成点火装置。如这一条疑点重重的新闻且并没有太大轰动性的小新闻,被无限放大到了震动性新闻,原因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舆论场中,有一种强大的习惯性联想在起着作用。我们应该从中看出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对清廉官员的渴望和对为富且仁的富人的期待,以及与当下中国在世界形象相匹配的人的形象的追求。大家怒的是某些人的不争气,虽然有时这种怒本身,有时也发生了位移甚至产生了畸变。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还暂时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平常地看待外国媒体对中国人的报道。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