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名噪一时的五粮液公车拍卖行动在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总部举行。此次拍卖被五粮液集团宣传为杜绝“车轮上的浪费”,该公司将公开拍卖集团340余辆公务车辆,只保留必需的生产用车、生活用车、特种车和少数接待用车。然而,拍卖首日披露的种种信息却显示,五粮液公车拍卖存在诸多蹊跷之处,且有明显策划宣传痕迹。“五粮液的公车拍卖很可能是个局,目的是提升五粮液在公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形象。”一位分析人士表示。(据《第一财经日报》)

  据质疑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显示,此次五粮液公车拍卖被指为作秀,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其一,是从成交价格的疑点上——五粮液公车拍卖首日共成交车辆84辆,成交总额789.5万元。其中,一辆行驶1.6万公里的丰田塞纳商务车被竞买人以53万元拍得,成为成交价最高车辆。一辆行驶里程1600公里、使用时间短于1年的大众捷达车以9.3万元价格起拍,经过加价竞拍最终以11万成交。而车辆销售业界对于这种“旧车价超新车价”最终拍价高于实际价值的结果,纷纷表示看不懂。由此引出第二个疑问:参与竞拍的究竟是民众还是利益相关人?公开的信息显示,除了宜宾当地人,五粮液公车拍卖不乏奔赴千里前往的西藏、广东、上海、云南等地的竞拍者。当天成交价最高的丰田塞纳车,竞买者正是五粮液的一个经销商。由此可以说明,参与五粮液公车拍卖的竞拍者中不乏该公司经销商等利益相关方,而其目的显然是给此次拍卖“做托”。分析人士据此得出“作秀”的结论——“通常情况下,二手车交易都有地域性的就近原则,极少有普通购买者奔赴千里去参加竞拍。”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则是:虽然受政府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等影响,高端白酒需求与售价一路下滑。作为中国高端白酒的代表品牌,五粮液不可避免受到冲击。2013年第三季度,五粮液实现总营收36.46亿元,同比下滑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13亿元,同比下滑52.36%。但谁能相信五粮液公司这条谁也不敢说是瘦死的骆驼,需要一千多万拍车款去解渴。

  对于媒体的质疑,网络上的意见却是众说纷纭的。这其中不乏情绪激昂的讨伐者,认为前有豪车成堆,后有卖车作秀,再有未来说不清道不明的车帖补助,充分说明国企的管理过于粗放和缺少必须的监督和管理,很是令人担心。一种表面化的象征竟义大于实质意义的公车拍卖,并不能让这些巨无霸的国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管理和处置模式。往往在风声紧点的时候,适时做些面子文章,大张旗鼓宣传一阵,然后静等风头过后,再报复性地反弹起来。这种规律,在以往的精简机构或具体到几菜几碟的禁止公款吃喝风潮中,都有鲜活的体现。因此,不从解决国企的监管制度建设着手,任何拍卖或别的招法,都只是毛皮上贴膏药,治疗效果有限。前段时间公布的违规违纪现象中,某些单位将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中再喝;在豪华的单位食堂或农家乐搞违规接待;或为让超标办公室“达标”把豪华办公室锁起来重新花钱租旧房办公,都是这一类不能治本甚至连标都不能治只能当笑话看的掩耳盗铃。

  但也有乐观者认为,知道作秀,至少明白什么是需要改进的。这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积极的表态。毕竟,多年积累的东西,要在短时间内做改变,标志性的动作是应该有一些的。而公车拍卖这种举动,毫无疑问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只是,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应该更透明和更公开,而且应该注意细节的合理性。如果疑点太多而且超出常识,确实会引起媒体的质疑,而如何用坦诚的态度和无以辩论的事实来回应这种质疑,是五粮液公司目前最应该做的。不独是五粮液,面对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学会处理各种舆情带给企业的压力,是新传媒时代所有企业都应该学习的。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