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爱,居然可以这么恐怖


        最近,我看了大卫.芬奇导演的《消失的爱人》,这位导演过《纸牌屋》和《七宗罪》的大导演,以他一贯的流畅和冷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看似琐碎的家庭事件:一位对爱情失望的女子离家出走。当然,这句话无法概括一个让大卫.芬奇这样级别的导演动容的题材,因为这部电影像大卫其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了玄疑和恐怖。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女主角艾米在离家出走之前,精心布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认为她的“消失”是被他的丈夫杀死的,为此,她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谋杀证据链,包括伪造把嫌疑指向丈夫的日记;把自己的鲜血抽到厨房并清洗干净;故意布局制造目击证人证明丈夫虐待自己;为了让丈夫坐实谋杀的罪名,她设计的最终一击,独自悄悄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沉入水塘自杀……

        还有更多令人发指的变态行为,碍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一一例举。电影将这智商极高而情商极低的腹黑心机婊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此事的成因,也有展现——所有这一切变态行为的答案,都来自于女子奇异的童年经历,她作为一本畅销漫画书的原型人物,自幼就受着父母寻常的关注,而这种关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控制。她几乎是被父母以爱的名义控制下的傀儡,父母的意志指引着她的一切所作所为,在爱的名义之下,她基本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失去自我控制的局面,投射到成长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扭曲的自我膨胀,以至于她几乎无法用正常的方式与包括她的追求者在内的所有人交流和沟通。即使在她遇到自己最爱的男人时,她也只是以妄图控制对方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使对方疲于应付,恼于招架。她的爱,也因此变成了一种桎梏和封锁,让他的丈夫渐感失去自我,渴望逃脱,并最终以找小三的形式寻找一个逃脱口。

        可以说,这个家庭悲剧是由艾米的超强控制欲造成的。而这种悲剧的根源,来自于艾米童年的被控制经历。艾米的父母,将爱狭隘地理解为控制,其害处,不仅是让艾米度过一个外表风光内心孤苦的童年,还将这种对“爱”的看法和应对方法,传递给了她。使她在自己成年之后,不可控制地选用了她所厌憎的方式,去处理自己所面对的情感。当她面对逆境和不适应的时候,本能地选择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疯狂变态方式去面对。这让我想起听到的一位13岁女孩的遭遇——这位漂亮可爱的女孩子在一个有超强控制欲的单亲母亲控制下衣食无忧地长大,但孩子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抗拒的心灵,某一天晚饭时,因为与母亲有一个饭粒掉在地上之类的争执,而义务反顾地从楼下跳了下去……

        这让我想起在电影《消失的爱人》结尾处,当疯狂出走的艾米在电视上看到丈夫为了脱罪半真半假的求饶表白后,义无反顾地设计杀死了帮助她的人,重新跑回丈夫身边时,我不禁寒毛倒竖。我想,大卫.芬奇拍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为了和我们的寒毛过不去,而是他从当下时代的生活细节中,看到了常人不易看到的一种轨迹——扭曲的童年经历,可能会投射出变态的人生。而回望我们身边许多人正在做的,难道不正是这样一种“爱”的方式吗?这种以爱为名义的控制本身,为未来的社会埋伏着难以想象的危险。

话题:



0

推荐

曾颖

曾颖

119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以评论、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曾在《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读者.原创》、《新京报》、《华商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其中“冒牌经典”和“民间记事”系列引起较大反响。主要作品:《阿Q后传》、《著名乞丐王大成 》、《 民间记事》、《大话伊妹儿》、《冒牌经典》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