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给理想一点时间》是一套我喜欢的书,如今已出到第五辑,前四辑的许多文章我都非常喜欢,第五辑,我也有两篇文字入选,这本是以前都在博客上帖过的,现在重新整理回顾一下,以鞭策自己。
1、教育极端功利将人变成拜金的物质动物
不久前,我从单位辞职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今后你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你不打算为她提供更好的教育了?”这话问得我一楞一楞的,我不明白的是,在我辞职的时候,他不担忧我的生计,反而担心小孩的教育,足见,在他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比生计更严重也更难对付一些。
其实,如果知道他这些年的人生轨迹,就一定不会诧异他有如此的看法。早在几年前,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就有个比较激烈的争论,而这种争论一直持续着,谁也没有说服谁。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环境论者,即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也并不反对,但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以及判定什么是“好环境”上,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他觉得能给孩子好环境的只有机关幼儿园或私立贵族幼儿园,认为那里硬件设施好,而且安保措施也得力,最重要的是那里就读的孩子非富即贵,给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有营养的人脉环境非常有必要。虽然,为此每年多花个一两万元(现在更多),那也是很值得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
而我则认为,幼儿园不过就是一个让孩子从孤立的家庭环境走向群聚的社会环境的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这里与同龄人交往磨合,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规则。这样目的的幼儿园,不需要太豪华的装修,也不必要付过分高昂的费用,只要安全、干净、温馨就足矣,很多贵得让人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必需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指责和咒骂高额的建园费,认为那是自幼教小孩子们行贿和有钱就能买一切的邪恶价值观,但骂完之后,该缴钱还是缴钱,该拉关系还是拉关系。而孩子们在我们面前学到的第一课便是“心口不一”,自幼就学会“宣扬自己所不信奉的东西”。我和朋友的争论,以各自持保留意见而告结束。看着我把孩子送到不交建园费的“屌丝幼儿园”时,他那悲悯的眼神,至今令我难忘。
他的孩子比我女儿大几岁,他在孩子读小学之前的几年,就精心规划了孩子的就学路线图,为此,他在自己满意的学区里购了房,谁知学区规划调整,他又动用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他经过几年调查甄选并最终得出结果的小学。为此,他所下的功夫,决不亚于再读一次大学,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在为孩子写入学鉴定书时,他所费的精力,不亚于当初写毕业论文……
我对他这种近乎于诚惶诚恐的做法有点不可理喻,一如他对我的很多做法也嗤之以鼻一样。我们虽然彼此都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一个共识——他和我对孩子都是爱的,只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
他对孩子的爱,表现在以一副承揽一切甚至代替她规划人生甚至想帮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架势。这种心态,爱孩子的父母多少都有一点,大家总担心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孩子稚嫩的肩膀承担不起她们所面临的种种责任与负担。我们在上学路上,随处所见的由父母或爷爷奶奶代背书包上学的场景,其实是中国式父爱母爱的一种最典型形象——小学时家长代孩子们背书包;初中时父母帮孩子打架;高中时父母成为高考后勤补给团团长;大学时父母到学校帮孩子铺床叠被,经过如此一番无微不至呵护备加的代替式哺养之后,孩子们在毕业之后无所事事,成功成为啃老一族,而成年后的他们,父母依旧在代替他们找工作,代替他们相亲,代替他们全资筹备婚房和婚礼。等他们好不容易亲自生下孙子或孙女,又一次隔代代替式的人生轮回,再一次开始……
这种爱与呵护,是当下中国家长们的主流。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大多数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以稀为贵;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的爷辈和父辈都是经历了物质窘迫的贫穷时代,一切都欠缺的匮乏记忆,造就了大家的饥饿与亏欠的心理,当这种心理与宝贝独生子女扭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并形成当下社会的种种奇观。
一些父母,从孕育孩子那天起,便开始了令人惊奇的盘算,这种盘算不仅止于排卵期之类,而是对环境、氛围、温度和心态,以及食谱,都做了精心考量。有些人,甚至对孕房的风水,都会请人用罗盘来勘测一番。怀上之后,各类名目繁复收费奇高的检查应市场所需,纷纷出笼。各种与婴儿用品用具相关的东西,都以一种公主女儿不愁嫁的姿态,价格屡攀新高。并不是商人们眼光有多犀利,而确实是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太急迫,太跃跃欲试了。而之后的各种高举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早教,幼儿英语、幼儿珠心算、幼儿商学,各种高档智能玩具和特殊食品,应孩子们父母殷切的愿望而出,并煽动着这种愿望之火越燃越猛,越燃越烈。形成一种威压的气氛,让那些不愿被牵着鼻子或没有能力跟着去消费的人们备感压力,甚至产生“我不爱孩子?”之类的困惑。
这种极端物质化的“爱”,一直延续于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各种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是为满足这种“爱”的极端化产品,这种人为加大不公平,集优势教育资源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宗旨,就是为了迎合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之需而建立的,而于校方,“更好”的标准,是花更多的钱修更好的房子引进极致的昂贵生活方式提供各种看似高级实际却不知所谓的“皇帝新衣”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极端功利与物质化的教育,客观上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割裂感与焦灼,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是无益的。它对固化社会层级的作用,恶化社会风气,使很多人变成“物质动物”,惟物质和金钱至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无论对社会空气还是对个人的修为和性情,都有极其负面的影响。
我那位朋友大致是认同我这番道理的。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是要吃亏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的真实心态,大家被裹挟着,形成一股洪流,一面发泄着不满,一面同流合污。
身处洪流中的我,时常对此发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感叹,并努力地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至少做到“独善其身”,为此,我从孩子很小时就坚持对她在人格品质上进行培养。我无需她成为一个考试能手,但我希望她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名牌鉴定专家,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从生活细微处品味出美好与幸福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精于财务算计和权谋规划的人,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不为蝇头小利和利害得失而每天活在诚惶诚恐中的人;我不送她去名校受教育,但我会为她营造一个有情有义的家庭氛围,让她从中体会善意和美好;我不为她延请名师,但会身体力行地在她面前保持风度与节气,陪她玩,陪她去郊外观察,陪她写相同题目的作文;我不会送她超出我们购买能力的奢侈用品,但我会陪她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并从中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我不会从她幼年时就开始勤挣苦攒学费送她去留学或为她置办令人瞠目的嫁妆,但我会陪她旅行,陪她成长,用心灵和文字,记下与她一起成长的点滴快乐与趣味……
用我那位朋友的标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屌丝宣言”,是一个不负责任父亲的心灵独白。但关于爱,关于女儿,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并坚持到底,其实很难!
2、十元钱的红包
乡下的表叔又来了,送来两块自制的腊肉和几把面条,还有我们最爱吃但城里菜市里不易买到的油菜头,临走,还给每个侄孙儿女发一个红包,红包也是自制的,用红纸和带着粮食香气的浆糊粘合而成,上面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孩子的名字以及“新年快乐、健康成长”之类的文字,里面装着一张崭新的十元钞票。这是他多年如一的规定动作,在距春节前十几天一定要完成,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整个正月不进城里来。因为这样,可以躲开亲戚们给他的孙子发红包,他这样的举动,还包括亲戚们每一次婚丧嫁娶的酒席,他通常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送最大一份贺礼,但这份贺礼与另外的贺礼相比,也如他的压岁红包与别的压岁红包之间的的差异一样,他为了不占一个酒席位子,而总是悄悄躲得很远。他不想被人当成空手套白狼的穷亲戚。
对于被一年比一年更厚的红包撑大了胃口的孩子们来说,表爷爷那个外表土气且身材瘦小的红包引来的轻视与不屑是可想而知的,拿到表爷爷的红包后,性格内敛一点的孩子,将红包在脸上扇扇,做个鬼脸坏坏地笑一下;而性情外露一点的,则撇撇嘴,有声或无声地说一声:“抠门”。对于这些在银行账户上积累的压岁钱都超五位数的小富翁们来说,这十元钱的小红包,实在太小了。而在这个以大小论红包美丑的时代,它的不招待见,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决定了某些侄孙儿们对这位表爷爷的观感。
表叔也是知道孩子们对他的看法,但他从不计较,也不争辩,更不会向孩子们解释这10元钱需要他卖5斤米,这5斤米需要收8斤谷子,8斤谷子需要他在1.5平方米的稻田耕种收割忙活几季,他全家可以凭此过两天的生活。在发完红包之后,他总半是愉悦半是遗憾地离开,让观者心中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表兄妹们似乎也有此同感,有人曾当面对表叔说让他今后别再给孩子们发红包。表叔总是笑笑,说:“这大过年的,给孩子们送个祝福,添点喜气,你总不能让我们这些穷人,连祝福别人的权利都没有了吧?”他说这话时的表情,平静得让说者在心中暗骂自己混蛋,并忍不住向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许多人都把压岁钱和春节贺礼搞得跟军备竞赛似的,你砸过去三百五百,我报复性地回五百一千。心里并不完全情愿,而嘴里却笑嘻嘻。这样的结果,是红包越来越厚,而人情却越来越薄,亲情中一些温暖的东西在悄悄变冷变淡。每个人都在抱怨不妥,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从自己开始着手改变。
表叔坚持给孩子们发红包,是为了感谢城里的亲戚们在他前些年做胃切除手术时对他的资助。他知道,就数量而言,那些钱是他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还得清的。但他多年来很上心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却是我们永远无法做到的。仅举一个小例,如果让城里的亲戚们给他的孙子写一个红包,估计有七成以上的人,不打电话问一下是难以准确书写孩子的名字的。
捡起孩子们扔掉的那些写着他们名字的红包,感受表面如表叔皮肤般粗拙的外表,想象此前几天的某个黄昏,坐在夕阳下的小院里制作它们时,表叔缓慢但心满意足的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那是一个穷人不应该被轻视的亲情与尊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